-
1 # 瑤瀾丶舞蹈
-
2 # 竇爾
我覺得還是換一本的好,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另外無聊的東西還不會給我們帶來幫助,還不如找一些有意義,自己喜歡的書。
-
3 # 小楓紀實本
硬著頭皮讀下去吧,你讀書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學習也可能是增漲見識也可能是打發時間但更重要的是養成一種習慣。每本書讀完肯定會有收穫,如果能透過讀書既能提高自己的學識,又能培養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一舉兩得的事,何樂不為呢?
曾國藩也說過,讀書讀完一本在讀下一本。
還有就是在讀書之前,一定要做好選擇,如果你不清楚應該讀什麼最好先看看書的介紹在做決定。
-
4 # 伯喈蔡
如果是因為書很雞肋,讀之無趣棄之可惜的話,還是棄了好。不要因為開始了,就非要完成不可。這和談戀愛一樣,也許就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以為一見鍾情,沒想到相處之後發現其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時候就應該果斷棄,不必非要攜手走進婚姻殿堂又攜手走出才肯作罷。
第一種情況,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明末清初的大才子張岱寫過一本書叫《四書遇》,這個書名很有來頭。說的是張岱小時候就把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讀了個滾瓜爛熟,可惜很多句子不理解,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人生路上的某一個拐點,莫名其妙就豁然開朗了。想必小時候的張岱讀四書也是硬著頭皮,跟著教書先生搖頭晃腦。四書的內容對小孩來講可以說很枯燥,任由興趣左右,肯定難以堅持。只有硬著頭皮讀了,才能有後來的豁然開朗。
第二種情況,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例。
我在讀布魯姆的《美國精神的封閉》這本書的時候才叫一個艱難。因為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融合了很多哲學家思想家的觀點,在不瞭解這些哲學家思想家的基礎上去讀,簡直是天書一般。但我又知道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甚至是一本瞭解美國精神的必讀書,這時候,我只能曲線救國。先把這本書放一放,讀一下西方哲學史,再讀一些重要哲學家的原典,比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等。在這期間,我又不時翻閱《美國精神的封閉》一書,每一次都是從頭開始,每一次讀的頁數都比前一次更多,終於有一天,我打通了全書。整個過程就像挖隧道,準備了很多工具,一次次嘗試,最終成功了。
所以,要不要放棄閱讀一本書,需要視情況而定。經過審慎分析後,作出的決定才不會讓你後悔。
-
5 # 古城漁樵
我認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讀這本書?其實每本書都有其作用!如果是你選擇的書本讀,就要有耐心地讀下去。
如果是你隨意找本書看的,那就隨你的便了。因為對你來說,適合自己讀的書最重要!隨意的東西就無所畏了。
人生時間是最寶貴的!適時學習很重要。基礎的知識本是廣泛攝入有益,專業知識方面的書,全靠自我去選擇了!
人生短暫,少走彎路者智!能把複雜的事簡單化最聰明。不要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及時糾正自己的方向目標,也是理智的舉措。
-
6 # 待曉兒
我建議硬著頭皮讀下去。
食物吃幾口感覺難吃,也許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但書堅持讀下去不會有壞處。
01不要既沒有取得預期成果,也辜負了此前的努力當初決定看一本書的時候,應該是覺得這本書對自己有幫助,或者潛意識裡覺得應該去讀。那麼,就說明這本書對自己是有吸引力的。讀了一半認為內容無聊,可能是與自己的心理預期有點差距,但並不能說明這本書就對自己無用。
既然已經讀了一半,那就索性繼續讀下去,讓自己之前付出的時間成本不至於白費,也許在後半部分能發現這本書的真正價值。
這幾乎是一種零成本的投入,但所產出的結果可能是豐碩的。最壞的結局也無非是這本書的知識可能用不到而已,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壞處。
02一本書,從頭到尾翻過一遍和半途而廢是完全不同的體會半途而廢的閱讀不會給我們留下完整的印象,自然也就不會對書籍的內容產生深刻的反思。而不論有趣無趣,也不管讀懂讀不懂,只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過,自然會形成一個大概的框架,讓人不由自主地去思索書中的內容。這是一種昇華。
我當時讀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和賀拉斯的《詩藝》時,也是感覺無聊透頂。但堅持看完之後,再去分析西方戲劇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運用這兩部書中的觀點去思考,也會對以前不是很理解的地方有所觸動。
所以,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尤其是內心出現了排斥的時候。不要放棄,堅持讀下去,很大機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7 # 延陵則
這種事情儘可隨緣。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選擇(喜歡及時止損或堅持到底),可以根據當時的心情選擇(挑戰自己或及時地質疑自己)--沒有誰會一輩子不走眼,也沒有誰會一輩子從來沒做過別人都認為沒意義自己卻很想堅持下去的事情(不違法犯罪即可)。記得多年前還不懂什麼寫作手法時,看過一本叫《關河》的小說,裡面是用每一個主要角色的口吻,講了一遍他們所在的亂世。所以根據他們個人的愛恨情仇和記憶去體會,每個人都是悲劇人物,而且在他們各自的說法裡,根本不乏前後矛盾、感情衝突的地方。於是,前半本都是越看越迷糊,許多情節也對不上。但是,看到後半本,就可以漸漸明白這種寫作手法的用意了。這種堅持,就有了種全新的意義。就是看到了覺得無聊的書,可以在微博等私人空間留一個“記號”,說一下自己為什麼覺得這本書無聊,列一點理由,摘抄兩句覺得很無聊的話--也許過了一段時間或幾年,又會覺得想法不一樣了呢。
同理:如果是吃的,吃了幾口覺得難吃,是為了不浪費糧食吃完,還是扔掉不要了,重新買一份新的吃?
世間道理都很類似,有時候,選擇好像很多,但是,選哪個都是錯的啊……
回覆列表
我會選擇繼續讀下去,沒讀完就覺得沒意思,證明你還沒有領會到這本書真正含義,一味地覺得沒意思,去更換,只能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