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揚51

    從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明朝200來年的歷史了,基本上沒出過像樣的皇帝,不是木匠,就是小販。不是建豹房,就是寵奶孃。好容易出了個想幹點事業的崇禎,還是個疑心重重沒有大局觀的吝嗇鬼。捨命不捨財,自己宮中有上百萬兩的黃金,上千萬兩的白銀,也捨不得拿出來發放軍餉以抵禦起義軍,非要找大臣募捐化緣發軍餉。面對李自成提出的“百萬白銀外加西北王即可代明伐清”的談判條件,猶豫不決,坐失一石雙鳥、力挽狂瀾,扶大明於即倒的最後良機,最後鉅額財富落入李自成手中,至今為止還在尋找這筆財富。

    一個王朝的興旺,,只有一個高水平的皇帝而沒有得力大臣相幫是不行的,而一個王朝的覆滅,不論有多少得力大臣相幫,只要有一個昏君就足夠了。

    何況一連6-7個昏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大明瞭。能存在200多年已經挺不容易的了。

    王陽明再活20年又怎樣?

    袁崇煥就是他的下場。

    王陽明推崇的“知行合一”也沒比孔孟之道更高明,也不是立竿見影的“起死回生丹”。即使不打折扣的加以推行,對早已內外交困、千瘡百孔的大明能起多大作用?不會比一隻嗎啡、杜冷丁維持功效時間長久。

    大明江山也不會因為他多活20年而多存在20年。

  • 2 # 半俠

    當然是不行了。王陽明只不過一個心學家而已。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一個農民。所以他建立的王朝也帶有鮮明的農民特色。重農抑商在明朝體現的特別明顯。所以明朝比宋朝國土大多了,但是賦稅收入遠不如土地面積不如他一半的南宋。所以明朝最大特色就是缺少,終其一朝,錢的問題貫穿了始終。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互相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明朝的制度擺在那裡,到王陽明,已經實施了一百多年了,既得利益者數目龐大,不是哪一個人能對抗的,哪怕你是皇帝都不行,明朝的皇帝其實都不笨,都想改變積弊,但是數代帝王對抗整個官僚階級的結果都是失敗,所以有的皇帝耍性子幾十年不上朝,所以有的皇帝寄情與木匠等等。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連皇帝都改變不了的事情,王陽明也更不可能了。所以,我認為,王陽明再厲害也改變不了明朝多少,最多在邊邊縫縫補補。如張居正做的那樣。

  • 3 # 伊斯旦丁

    明朝自永樂大帝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直到了崇禎帝的時候,崇禎雖有志中興大明,但他畢竟才能有限。

    而且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他輕信讒言,致使中了皇太極的離間之計,殺大將袁崇煥,自毀長城。何況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千瘡百孔,已到了風雨飄搖之際。

    而王陽明即便是才高八斗,手段通天,但是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他畢竟只是個臣子,他只能給皇帝提參考建議,至於皇帝聽不聽,用不用,可就難說了。

    他或許會起一定的作用,但是面對大明王朝的大廈將傾之際,恐怕也是獨木難支,無力迴天。

    要知道這個時候,能夠挽救大明王朝的,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臣子,而是一個雄才大略皇帝,如果把崇禎換成永樂大帝,或者朱元璋的話,也許能夠改變明朝的歷史走向。

  • 4 #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千萬不要把某個人看的太重要,歷史自有規律。

    封建王朝的痼疾是:土地兼併、酷吏橫行。

    明朝嘉靖年間,土地兼併早已如火如荼。失地農民沒有存糧,遇到天災就到處流竄吃大戶。所幸,天災只是一個區域。

    崇禎年間的北方大災荒,不就造就出李自成了嘛。

    軍鎮的屯田,也被軍官、土豪侵佔。

    沒有田種的戰士,吃不飽肚子哪來的戰鬥力?能吃到多少還得看長官的臉色。從此淪為奴隸一般。

    這種局面,讓王陽明去給他們講講心學?致良知也吃不飽肚子啊。

    都說明朝是資本主義的萌芽,那是扯淡。

    自古以來,土豪有了錢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買地。

    買了地,第二件事就是請老師教授子弟,以便在科舉中拿到好名次。

    科舉考好,就是做官嘍。第三件事,就是擴大自家的土地。

    以此迴圈,年復一年。

    所有的錢、人力、資源都投入到土地上了,哪還有錢來開工廠、擴大生產、研發新技術?

    這種思想層面的東西,靠知行合一有什麼用?

    思想家,就是提供一種思想。

    願不願意接受、接受到什麼程度,那就要看社會的接納程度。

    不是說有一個牛人、提供了一種思想,就能如何如何。

    天道迴圈,報應不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老師把自己的小孩送去私立學校也不願呆在公辦學校,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