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咆哮萬里撲龍門

    法狗荀子這孫子最愛造謠,偏偏說謊還不能自圓其說

    他說少正卯是魯國官員,這是其一,他還說少正卯學問大的不得了,居然能讓孔子學生三盈三虛!這是其二,第三他給少正卯的人設是聞人,哈哈哈哈哈哈哈,這是最大的BUG!

    事實打臉:第一少正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才有的官職,第二,孔子設的是私學,換句話說他的學生沒資格上公學,除非少正卯也是私學,據我所知,孔子【有教無類】為天下先,飽受爭議,少正卯敢開辦私學,他本身也要受到各界壓力!歷史上無任何記載!官方沒記載可以說是後人操控,私人野史也沒有任何記載作何解釋!

    最後一個笑死人,聞人的意思是影響力巨大的人,比如電影界黑澤明電商界馬雲,這樣的人被殺,同時期沒有任何記載無論如何談不上說服力。

    還有一點,同時期人腦洞大開信口開河,說話不用真憑實據,這是同時期人都特點,隨便舉個例子,有個成語【跖犬吠堯】說的是盜蹠的狗吠堯,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不可信!兩人不是同時期人物,所謂雖風馬牛不相及也!

  • 2 # sunjin6278

    學說的價值在於能被社會所接受、所運用。

    縱觀儒家學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少被重視,很少被運用,以致孔子周遊列國,希望自己的學說能被一些國家所利用所接受,好讓自己“喪不欲速貧,死不欲速朽”,以博得個功成名就,封妻廕子。然而孔子終生困頓,流落天涯,學說竟不為各國所接受,克己復禮虛無縹緲,不得已只好做些抱關擊柝、會計算賬的小差使,在“會計當而已矣”、“牛羊遂而已矣”的祈求聲中,維持生計,免強渡日,鬱鬱而終。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荀子雖是師承儒家,卻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他看到了儒家學說的虛無縹緲,難為世用,自然就考慮如何才能改變自己的學說,以適應現實社會環境的需要,他感到紛亂的社會,紛亂的思想,要想讓各國再去尊崇西周禮制,以義禮節人,那是痴心妄想。紛紛戰亂,早已讓人們忘乎所以,禮儀說教難抑諸侯們爭霸兼併之心,於是他靜下心來,開始反思儒家學說的不足,開始吸納外家學說的精華,最終綜合出了自己的一派說詞。他將自己的這些說詞,連同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就教授給了自己的學生。他有兩個最出色的學生,那就是韓非子和李斯,二人結合老師的說詞,和當前社會形勢的變革,傾慕商鞅變法,就提出了更務實可用、急功近利的一套學說,那就是法家學說,讓“寬猛相濟行王道”的儒家思想,向使用“嚴刑峻法治國”的法家思想轉變,最終竟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因此,雖為師承儒家的荀子,竟教出了兩個法家弟子,最終為大秦一統六國,提供了最為關鍵的人才。

  • 3 # 河東來

    韓非子、李斯本來就不是傳統儒家人物,他們屬於儒道兼修,儒有“禮法”,道有“道法”,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有“法”,所以被稱為法家,說他們是儒家可以,說他們是道家也可以,說他們是法家也不錯。

    他們拜師荀子的目的史書上有明確記載是學習黃老帝王學術,而黃老學術是屬於道家為主,儒家學說為輔的理論,韓非子、李斯本來就不是為了單純學習社會中層的儒家學說去找荀子求學的,而是更多為了學習社會上層的道家學說而去的。

    荀子為什麼可以教授黃老學術?

    是因為他作為晉國大貴族荀林父之後才能教授,因為先秦時只有諸侯國國君繼承人(專攻君王利用宗教成神之道)、國師繼承人(道儒兼修,指導君王如何利用宗教成神,指導儒家如何治理國家事務)、國相繼承人(專攻儒家治理國家行政事務的學問)才有資格學習和傳承道家學說。

    嚴格來說,荀子也應該屬於法家,但他自己更喜歡儒家,自己公開場合都說他自己屬於儒家,所以大家一般都認為他是儒家。荀子除了道家學說出色,是一代名道之外,他的儒學功底十分深厚,又是一代大儒,由於家境敗落,失去了成為道家人物的先天條件,所以荀子自稱儒家,他的儒學功底也確實深厚,大家就選擇性遺忘了他的道家功底。

    其實,學習法家的,與道家的區別,只是著眼於權力的重心不同,道家,是要負責監控君主神權及儒家行政管理的存在,就是訓御君主及聖人(大儒),是宗教神權及行政管理權的監督者,而法家,卻是放棄對宗教神權的監督,全力輔助君王行使宗教神權,反過來就以道家的名義去奪儒家擅長的國家行政管理工作。

    為什麼有這個區別?

    是因為後期的道家人物,很多都是諸侯國的貴族甚至皇族,都有成為一代國君,國師,國相的資格,但諸侯國被滅掉的越來越多,家道中落的破落貴族越來越多,法家這種特殊的道家人物當然就越來越多,所以他們的立足點與傳統道家就有很大的差別了。

    以商鞅為例,他是衛國皇族,具有衛國國君繼承人資格。

    以吳起為例,他祖上是衛國貴族,後來家道中落,只好學習儒術,相當於讀不成道家本科,讀了儒家專科,後來又轉而學習兵家,相當於又讀了個兵家專科。

    以荀子為例,他祖上是晉國貴族,結果三家分晉,成了趙華人,經濟上失去了貴族待遇,政治上還是有貴族身份,所以道家基礎得到保留,同時又下大力氣學習儒家理論,相當於拿了兩個本科文憑。

    以韓非子為例,他是南韓皇族,也具有南韓國君繼承人資格。

    以李斯為例,他是上蔡人,疑似具有蔡國國師或國相繼承人資格,所以能夠學習帝王之術。

    以趙高為例,他是趙國皇族,具有趙國國君繼承人資格。

  • 4 # 北門猿

    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

    性善,可以用教育來教好他;性惡,就只能用規矩來約束 他。

    荀子是儒家,他所用的規矩,自然是禮法。

    但禮法其實是大家都預設的一套規矩,並沒有強制性。理論上,禮法是指望你的自覺性的。

    那麼,如果有人硬是不守禮法怎麼辦?

    可以想見,從春秋到戰國,那是一個社會變革激烈的年代,春秋的經驗早就不再適用,一定會有許多不願意遵守規矩的人。

    那麼,很自然的想法就是,你不守規矩,我就幫你守規矩。

    於是,規矩從“大家公認”變成了“強行執行”。

    “禮”就變成了“法”。

    換句話說,荀子向前走一步就是“法”,那麼他的弟子踏入法家這個領域,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LC怎樣與DCS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