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74163422217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長子。承乾生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長安承乾殿,因殿起名,含有承繼乾坤的隱意。武德九年十月年僅8歲的承乾被立為太子。幼年的承乾十分聰慧,頗得唐太宗的寵愛。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七月,唐太宗任命德高望重的李綱為太子太師,負責承乾的教育。 李綱的教育內容大體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為主,上課時“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年幼的承乾似懂非懂,“未嘗不聳然禮敬”,對李綱十分敬重。

    唐太宗對承乾認真向學的態度十分滿意,並進一步培養其執政的能力。太宗讓承乾處理一些簡單的政事,承乾也不負眾望,處理政事十分果斷,頗識大體。 承乾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沒有接觸過民間疾苦。

    皇太子尊貴的地位讓他自我感覺良好,漸漸染上了生活奢侈、喜愛漫遊的紈絝惡習。他眼光短淺,不畏忠賢,善於偽裝,張口閉口都是忠孝之道,在人前也表現得十分沉穩,但背地裡卻沉迷於聲色。他大膽妄為,只有唐太宗才能使他感到畏懼。

    李綱病逝後,太子左、右庶子于志寧、李百藥承擔起教育太子的重任。李百藥曾寫了一篇《讚道賦》,以歷代太子成敗之事來諷諫承乾,受到唐太宗的賞識。承乾陽奉陰違,依然故我,李百藥灰心離職。

    貞觀七年,唐太宗令擇名師,以中書侍郎杜正倫為太子右庶子,和于志寧一起共同輔導太子。不久,承乾患了腳疾,不能上朝,並藉此逃避唐太宗對他的教導,每日裡與小人為伍,對杜正倫、于志寧的直言相勸置若罔聞。

    唐太宗又任命當世名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想讓承乾改正缺點,但承乾卻習性如故。太宗無奈,只得再次更換老師,但都沒有多大成效。承乾“私所引接,多是小人”,一次又一次地辜負了太宗的期望,太宗心灰意懶,父子親情日趨淡漠。

    尤為重要的是,太宗發現太子沒有政治遠見。唐太宗以文治國,尊賢禮士,而承乾不懂得儲君守成重在守文的道理,嬉戲廢學,甚至嗜好突厥的尚武風習。 據《新唐書》載“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選貌類胡者,被以羊裘,辮髮,五人建一落,張氈舍,造五狼頭纛,分戟為陣,系幡旗,設穹廬自居。

    ”唐太宗對承乾的行為十分不滿,“時泰有寵,太子承乾多過失,太宗微有廢立之意”。貞觀十年,太宗重新調整分封了子弟17人為王,除了5人因年幼暫不徙任外,其餘的12人皆遷任諸州都督。 李泰被封為相州都督,卻被特准留在京城,就含有廢立太子的用意。

    魏王李泰是長孫皇后的次子,承乾的胞弟。他自幼聰慧過人,稍長則善作詩文,博覽群書,深得太宗的歡心。太宗開始在各方面給了李泰不少優待。唐太宗還特令魏王府設定文學館,使他有了招攬人才的便利,魏王府每月的開銷竟超過了太子府。

    承乾發覺了父皇對自己的日漸疏遠,知道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心中憤恨不平。他心灰意冷,萎靡不振,終日沉湎於酒色。但此時太宗還沒有完全放棄承乾。貞觀十六年六月初六,唐太宗下詔恢復了李承乾的太子地位,表示追悔,意在表示沒有廢太子之心。

    為了穩定人心,他還命魏徵做太子的老師。 貞觀十七年二月,魏徵去世後,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承乾決定鋌而走險。他糾集漢王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駙馬都尉杜荷等人商量對策,制定了暗殺和政變的兩個計劃,首先派刺客紇幹承基暗殺魏王李泰,此計失敗後就退而求其次,發動宮廷政變,用武力奪得皇位。

    貞觀十七年二月,齊王李祜謀反。 叛亂平定後,一干人等在審問中牽連到紇幹承基。後來,紇幹承基供出了承乾謀反的方案。唐太宗大怒,令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績等大臣專門負責審理此事,證據確鑿後,拘捕了承乾及其黨羽,一場還未發動的政變就這樣胎死腹中。

    太子承乾被廢為庶人,關押在右領軍府,數月後,流放到黔州。 到了黔州沒過多久,承乾就走完了他悲劇性的一生。太子承乾被廢,有其自身咎由自取的因素,也有唐太宗處理不當,偏愛魏王的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吃紅薯幹對身體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