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34567341832

    某宣傳畫用了“司馬光砸缸”的典故,但並非鼓勵民眾主動救人,而是將司馬光的行為歸到“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類別,標題即“司馬光砸缸 罰款二十”。宣傳畫上大書:“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

    有網友質疑,司馬光為了救人才砸缸,罰款二十,那到底是人重要還是錢重要?對此,社群居委會迴應稱,不要吹毛求疵,宣傳畫有警示作用,“沒有什麼不合適的”、“沒有誤導”。不過,21日,廈門思明區司法局稱,鑑於該宣傳畫引發不好的社會反響,已將其撤下,但尚未補缺;還稱,將來安放什麼樣的法制宣傳畫,還需慎重考慮。

    宣傳畫雖然被撤下了,但質疑卻註定不會消停。“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引起的不適,也絕對不會只是“茶杯裡的風波”,來過了,過去了,也不存在了。

    真實歷史中的司馬光,是不是砸過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個歷史故事,經歷了多年的“層累”、“積澱”,早已耳熟能詳,成為華人的公共知識。其指向意味也十分明確,那就是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機智救人也是一直被提倡的。類似的典故還有孔子聽說馬廄失火,只是問“傷人乎,不問馬”一樣。

    而在這幅宣傳畫中,卻只是機械地強調了“砸”這一具體行為,忽略了整件事情的人文字質。如果不考慮司馬光的全部行為鏈條,只是孤立地看待“砸缸”,將這一行為與“救人”割裂開來,則“砸”的做法當然是暴力的,也會損壞財物。但問題是,“砸缸”與“救人”本來就是一回事,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只拿出“砸缸”這一行為來說明不能破壞公私財物,一方面,會扭曲甚至破壞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進而產生不必要的混亂聯想。另一方面,從實際效果看,也難以實現所謂的普法意圖。

    不是網友挑剔,也不是什麼“吹毛求疵”,而是這樣的簡單化操作,必然會引發公眾反感,違背法的精神。要認識到,法不外乎人情,也格外注重現實行為的整體性觀照。一味割裂、孤立、片面地看問題,並非真正的普法。

    趙宇見義勇為案喧囂未盡,“見義勇為十四天,強姦未遂打麻將”已經成為新年第一梗。而今趙宇已經重獲自由,人們對“見義勇為”“好人有好報”等價值的情感認同也應被理解。在此情形下,不少網友將“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與趙宇案聯絡,認為這是在“鼓勵冷漠”,也在所難免。當地司法局稱,該宣傳畫引發不好的社會反響,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這些年,很多地方都熱衷於套用古典傳播現代價值,這本來沒有錯,也能取得很好的傳播效果。但如果不改變自身的價值,真正從事件本質出發來做文章,而是一味“嫁接”、“曲解”,都可能出現膠柱鼓瑟的變異,最終既唐突古人又曲解法律,只能是事與願違,不如不“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書豪CBA首秀率隊逆轉,拿到25分9助攻,但疑似膝蓋受傷,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