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考清華,他考北大,我看烤麵筋!哪位朋友可以指點一下迷津!謝謝

12
回覆列表
  • 1 # 沃克特爾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飛速和中國的崛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愈發顯得突出。中國有句話俗話,說一個人、一個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題主提問將近三歲女兒的學習規劃問題,是有著現實的社會意義的。另外,作為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我們很多家長不懂孩子的教育、顧不上孩子的教育,還有一些是“留守兒童”,以至造成一部分孩子學習成績欠佳、少部分孩子處於“有養無教”的狀態,對孩子的成長和終生,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正確的認識觀念是,生育和培養一個孩子,的確是需要規劃的。將近三歲的孩子,有一套正確的、有針對性的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培養規劃,是應該的,是需要的,也是必須的。不僅如此,“有什麼樣的將軍帶什麼樣的兵”、“有什麼樣的父母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在生育、培養孩子上,我們首先的第一步,就是應該從父母自身抓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模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雖然個別先進、發達地區已有家長學校,其實作為準備生育孩子的準父母,很早就應該知道,作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應該有一定的生育、育兒、教育孩子的一個長期的孩子的培養規劃。

    經驗證明,父母的知識、文化、素質、能力、心性,普遍對未來自己生出的孩子影響很大,還一個是正確而良好的胎教方法,出生的孩子,往往也有著先天的智力和情感優勢。而且,孩子從出生到進幼園之前的教育,我們通常稱之為“早期教育”,或簡稱為“早教”; 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的教育階段,我們統稱之的“幼兒教育”,或簡稱為“幼教”。進入學前班有的稱之為“學前教育”,這一提法是不準確、不精確的,是太籠統的。我認為小學和學前班之前的教育,都應該稱為“學前教育”。而目前的學前班和小學教育,都應該稱之為“小教”。初中、高中的教育,統統稱為中學教育,這個是沒有爭議的。這一點是國家的規定。

    因此,我認為除了在一個孩子出生前的父母的自我教育外,一個孩子的教育,應包括“胎教”、“早教”、“幼教”、“小教”和“中學教育”,以及後面的高等教育。

    至於“女兒三歲不到,如何規劃學習,可以考上清華北大之類學校?”的問題,我想這一點,中國兩千年之前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已經給予了正確的答案,即“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三歲之前,大多屬於”早教”期,絕大部分家庭,更多的是家庭之中,對孩子進行早期的智力開發和幼兒基本知識的教育。三歲左右,孩子送入幼兒園開始,孩子就開始進入了“幼教”,即幼兒園教育的時間段。我想,“幼教”即幼兒園教育時間段的孩子,除了送入當地儘可能好的幼兒園之外,目前中國孩子幼兒園教育的負擔,已經夠多、夠重。家庭本身,在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後,更多應該的是讓孩子放心、開心的玩耍,吃好、玩好、休息好。注重的應該是孩子日常良好習慣的養成。

    即不到三歲的孩子,不應該另外增加孩子的學習規劃,倒是應該確立孩子家長、尤其是父母培養、教育、管理孩子的培養、教育和管理規劃。重點是要把孩子送到一個教育、管理、培養、飲食條件都好一些的幼兒園。因為,這麼大的孩子,是身心快速發育期,寓教於樂就顯得非常重要。要讓孩子開心快樂的成長,注重其日常習慣的良好養成、儘可能地增加父母的陪伴、帶孩子玩耍增長見認、增強對自然和人際環境的適應性即可。沒有必要再規劃孩子的具體的學習內容。

  • 2 # 中法混血二寶媽

    三歲看老!你是很有遠見的父母!考清華北大,這個目標太小了!不如問怎麼樣培養讓女兒成為一流的科學家,醫生,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或者世界500強公司的Quattroporte。。。

  • 3 # 人文社會學者李新峰

    後天努力固然重要,先天基因才是關鍵。

    你得翻翻家譜,看看八代宗親(表親最好也要查查)裡產生過傑出人才麼?

    再就是,去專業機構檢測一下你們夫妻二人的智商,看看能否超過海豚。

  • 4 # 酒後看人品

    人活著難道不是健康和快樂更重要嗎?我鄰居家女兒考上名校然後出國深造,父母含辛茹苦揹債多年,結果女兒遠嫁他國,老倆口每年都盼女兒回家看望,到她父親死了也沒能回家一趟。母親也因此大腦失常,這人生呢倒底為個啥。平凡人平安一家天天團聚不快樂嗎,當然有那份天智學習出眾是人才為國效力是最好的選擇,必竟有個智力優秀兒女是難得的福份,在中國難道不是養兒防老嗎,到了西方這種觀念就不一樣了。最後你的女兒三歲了,怎麼樣才能上清北,建議你天天給她喝七個核桃,廣告上說了,喝七個核桃補智又補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心中有個人,才能活下去。你認同這句話嗎?理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