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酒瓶,酒杯,都可以。有附加效果最好,例如讓人握在手裡就想多喝一口。
9
回覆列表
  • 1 # 兔兔醬TUTTUT

    中國酒器以瓷器、玻璃酒杯聞名。西方人注重不同的酒,喝酒的器具也不一樣。所以他們有葡萄酒杯、白酒杯、紅酒杯、威士忌酒杯等。

    說一下我自己瞭解的幾個杯子,算是比較小眾,但是夠獨特,顏值夠高。

    1.義大利zecchin威士忌酒杯

    2.義大利zecchin酒樽

    3.芬蘭hukka滑石冰鎮酒杯

    4.芬蘭hukka滑石冰鎮紅酒皿

  • 2 # 文藏

    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中,酒具仍是重要的型別。在戰國中山國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青銅酒具,其中以銅壺居多,另外還有銅盉、銅罍、犧尊等多種。酒是液態的,容易揮發,不易儲存,尤其是戰國時期的古酒,如果能歷經兩千多年的蒼桑歲月儲存下來,那應該說是奇蹟了。但是,1977年在中山王厝墓中確實出土了兩種美酒。

    圖1 中山王厝墓示意圖

    中山王厝墓是迄今已發掘的規模最大的中山國墓葬,其設計非常獨特,在主墓室的周圍設有東庫、西庫和東北庫三個“庫室”(圖1),存放有大量珍貴的隨葬品,而且庫室與主墓室互不連通。因為這一獨特的設計,儘管該墓的主室屢遭盜掘,並被盜賊焚燒燬壞,但是庫室內的文物卻得以倖存。

    圖2 銅扁壺與壺中酒液

    銅扁壺 高45.9、長36.5、口徑15釐米,東庫出土。有蓋,壺蓋蓋面等距置三個環形鈕,短頸,圓弧肩,長方形圈足。壺身扁平,抹角呈桃形,左右兩側呈圓形,肩部各有一獸面銜環鋪首。出土時壺內有透明的淺翡翠色酒液,尚有酒香(圖2)。

    銅圓壺 高45.5、口徑14、腹徑32釐米,西庫出土。壺蓋有圓鼓頂,坡面等距立有三個雲形鈕。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肩部兩側各有一獸面銜環,壺腹部有二道凸弦紋。出土時壺內盛有墨綠色酒液,香味濃郁(圖3)。

    圖3 銅圓壺與壺中酒液

    這兩件銅壺的壺蓋都是子母口,壺蓋與壺口扣合緊密,而且均生鏽,提高了密封度。兩件銅壺內發現的古酒,在當時是中國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實物古酒。中山國的前身白狄族鮮虞部遊牧經濟特色鮮明,有可能掌握了以奶釀酒的技術。進入中原地區後中山國逐漸接受了農耕文明,加上統治者重視農業,農業生產相當發達,糧食產量較多,是釀酒業發展的實物基礎。

    春秋末期到戰國早期,中山國處於逐漸由陝西、山西一帶向太行山麓遷徙的程序中。戰國早期的鮮虞貴族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具有遊牧民族文化特徵的器物。如行唐李家莊出土的提樑銅匏壺、雙環耳絡繩紋銅壺,唐縣北城子墓出土的絡繩紋銅扁壺等。

    圖4 提樑銅匏壺

    提樑銅匏壺 高23、口徑4、腹徑43釐米。壺的整體形狀像一個歪頸葫蘆,小口,圓腹,平底。通體素面,腹部上下有兩個橫置的附耳,耳上有一隻扳手,扳手上飾有繩紋。葫蘆形的銅壺便於攜帶,可以活動的扳手非常實用,是一件形制獨特的銅壺(圖4)。

    圖5 雙環耳絡繩紋銅壺

    雙環耳絡繩紋銅壺 通高29.7、口徑10、底徑13.6釐米。銅壺為小口,短頸鼓腹,平底。壺的肩部有一對對稱的豎環耳,下腹部正中處有一隻豎環耳,便於繫繩、攜帶。頸下至底部有凸起的橫條索紋四道和豎條索紋六道,橫豎條索紋相交處,扣勒成環索狀方孔,孔內有陰刻雷紋。壺的造型和裝飾都具有北方遊牧民族特點,尤其是絡繩紋象徵捆勒,與遊牧民族經常流動的生活方式有關(圖5)。

    圖6 絡繩紋銅扁壺

    絡繩紋銅扁壺 通高40.8、口徑9.8釐米。壺身扁方,鼓腹,矮圈足,平蓋。蓋面兩側裝飾獸首銜環,獸首的雙眼鑲嵌綠松石。壺肩兩側、腹部四面設有3組6個對稱的麻花形提環,顯然是為穿提鏈而作。壺身四面外表均飾獸面紐結雙重繩索紋,圈足外表裝飾由三角雲紋組成的繩索紋。此壺造型、紋飾模仿遊牧民族馬上盛水盛酒的皮囊樣式,別具一格(圖6)。

    圖7 銅扁壺

    另外,中山王厝墓也出土了幾種銅扁壺,其中一種是前面提到的盛有淺翡翠色酒液的扁壺,還有一種銅扁壺(圖7)是敞口、短頸,有兩個環形耳,模仿北方民族盛水或盛酒的皮囊。皮帶兜緊盛酒皮囊的形象十分逼真。

    圖8 提鏈銅壺

    提鏈銅壺 通高44、器高32.6、口徑12.4釐米,中山王墓出土。壺帶蓋(圖8),頸部內收,圓鼓腹,平底圈足。蓋為子口,圓鼓頂,頂中間有一環鼻連結兩節銅鏈和一隻圓環。肩部兩側各有一獸面銜環,每環連結銅鏈五節,兩側銅鏈連線於中間的龍首璜形提手上,共同構成提鏈。蓋上的兩節銅鏈由圓環與壺肩一側的提鏈相套,圓環既可在提鏈上自由移動以便於開啟,又可以保證騎馬活動時壺蓋不脫離壺體。圈足四壁鑄銘10字,刻銘13字,共23字,說明製造年代、督造官和工匠姓名。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3 # 夢朦LY

    皮囊酒具製作靈感來自皮袋,而瓷制壺上保留了不少類似皮革縫合或皮條的裝飾。早期瓷壺壺身較短,下部鼓起,形如馬鐙,故又稱“馬鐙壺”。往後逐漸增高,縫合或皮條裝飾也逐漸消失。

    榮朝新品瓷器草原長河皮囊酒具,載有忙裡偷閒的詩意閒適,呈現從容淡定的生活方式。把清爽詩意的海浪,融入酒具當中,精緻美觀,高雅脫俗,使壺面有自然,酒中有世界,集實用、觀賞、收藏一體。

    商務禮品酒具-草原長河皮囊酒具

    套裝採用骨質瓷,瓷質細膩,壺身彷彿妙曼的舞者,婀娜多姿,在雲彩間甩動著水袖,壺型整體線條柔美,流暢自然,敞口蓮花瓣象徵清雅高潔,竹節形鵝頸寓節節高升。

  • 4 # 亞洲食學論壇

    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欣忭之時、思鄉之時、離別之時、心有所鬱結之時無不飲酒,且作詩以抒胸臆。詩仙李白之“烹羊宰牛飲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醉吟先生白居易之“把酒仰問天,古今誰不死”,范仲淹之“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等等古今吟誦的詩句,無不展現中國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中國飲酒之酒器也琳琅滿目,盛酒器、飲酒器、溫酒器等各具其特色,有青銅器、陶瓷、犀角等材質以及各種不同的製作工藝。

    對於盛酒器中的酒罈,我見過的當中最漂亮的當屬“綠釉酒罈”。綠釉酒罈出圖於元磁州窯,腹部突出,底部稍稍內收,類似於梨形,腹部由一株蘭花與一首七言詩分佔兩側,肩部還雕刻了一圈草來裝飾,綠色的釉加之蘭花與肩部的草,頗有春意盎然之感,正如其所刻之詩“春至人間花弄色”。酒壺中我最喜歡的則是東晉時期的“青釉雞頭壺”,尤其是壺口的雞頭形狀讓我感覺十分別致,加之褐彩的點綴,更是栩栩如生,我想飲酒之時以此相伴,意趣橫生。

    對於飲酒器,在我看來,清朝的“鬥採花卉酒杯”當屬最美。鬥採花卉酒杯又稱鬥採蘭石酒杯,石頭、蘭花用彩色的釉繪於杯的表面,以白色的釉為底色,樸素又不失光彩,似乎將春景移至酒杯之上,有飲酒之時便可賞景之感,似乎酒香與花香交融,為酒增加了幾分味道。

    Cola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面試時穿著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