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本二三事

    關於日本武士帶兩把刀的事情,我在之前也已經關注到了,只是經過實際的詢問和史料查詢,發現日本歷史學界對這個說法也是“模稜兩可”。某日本原文是這樣說的:

    戦闘で刃が欠けたときの予備、敵を切り脂が付著して切れなくなったときの予備、組打ち用、倒した敵の首を取るため、自害用などの説があります。

    戰鬥中作為殘缺刀的預備,主刀附著了“脂肪”以後就無法切動敵人;也有作為二刀流組合、切除敵人首級、自裁(包括切腹)等說法。

    從上述可以看到,日本人對於這種現象的說法,有下面的幾點:

    第二把刀(一般為短刀)作為預備(第一把長刀無法使用時,切換成短刀)

    二刀流(即有人專門採用2把刀戰鬥,比如海賊王裡面“綠藻頭”的三刀流)

    切除敵人首級(長刀用來戰鬥,短刀用來切除首級)

    自裁(這個就和題主說的有些類似,但是日本自裁併非只有切腹)

    我的看法

    這裡只是從我對日本武士和歷史的理解進行一下自己的猜想,原本日本武士使用的刀叫做“太刀”,是一種很長很大的刀,在日本合戰(戰爭)的時候,往往採用長刀將敵人斬落馬下或者透過長刀將敵人逼退到進退兩難的地步,然後使用短刀(第二把刀叫做,脇差),刺向敵人的喉嚨或者腋下以作為最後“殺招”。所以,在戰場上較為實用的是短刀,也就是第二把刀。但是,這種作戰的方法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前後,太刀其實很長很長,大概超過一米,所以無法放在腰間。

    於是就進化出來了一種叫做“打刀”的刀具,大概在安土桃山時代,日本集團戰役的時候,逐漸採用較為靈活的打刀代替太刀。同樣會配備一把脅差,而此時脅差的用法有一部分於打刀重合,所以其作用也發生了轉變。當使用的打刀無法戰鬥時,同樣會使用脅差進行戰鬥,或者做其他事情。根據情況和人不同,使用脅差的方式也不相同,所以才會出現開頭所講的“五花八門”的使用方式。

    《日本製造業“晚節末路”:真的只能淪為下游供應商?》

    《雷克薩斯豪車隨意換!豐田即將推行新業務,汽車界變革來臨》

    《年年虧錢,索尼為何還要堅持做手機?背後是老謀深算》

  • 2 # 幽幽雲中君

    如果是兩把刀的話,一長一短兩把刀都可以用來刨腹,也都可以用來對敵。

    尤其是近身的時候短刀防禦比較方便。

    再說切腹,切腹的話就是先用短刀切,然後後面有介錯人用長刀一刀砍斷腦袋。

  • 3 # 薩沙

    其實不然!

    對日本戰國曆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

    武士的武器其實遠遠不止2把刀。

    作為職業軍人,武士往往攜帶很多武器。

    大家看過電影《羅生門》嗎?那個窩囊猥瑣的武士,就帶著弓箭、長刀,他的冷血妻子帶著匕首。

    其實,在戰場上,很多武士是拿著長槍作戰的。

    然而,武士的作戰並不僅僅是野外戰場,也包括室內,比如城堡內的近戰格鬥。

    這種情況下,長刀的長度太大,很難舞動,相反脅差就很適合這種作戰。

    其實脅差並不短,只是比長刀短,但比匕首還要要長多了。

    同時,武士並不是到哪裡都帶著長刀。

    因為攜帶長刀並不方便,比如去別人家做客,或者去別的大名那裡拜訪,原則上要將長刀卸下,以表示禮貌。

    此時脅差就成為武士唯一的自衛武器,用於自衛。

    到了江戶幕府時代,就將脅差規定為武士的標準裝備。

    說通俗點,脅差是用來自衛的短一些的刀。

    其實,切腹最初並不是用脅差,而是用短刀。

    短刀的長度比脅差要短,人可以正好握住刀柄直接切腹。

    因脅差長度較長,所以切腹很不方便,必須用布包裹刀刃,武士握住刀刃然後切腹,而不是握住刀柄。

    短刀的作用其實也不是專業切腹,而是貼身肉搏的刺穿盔甲和敵人喉嚨,是所謂的最後武器。

    但武士往往不會攜帶這麼多刀,通常就是一把長刀和一把脅差。

    那麼,切腹的時候武士往往就只能用不合適的脅差了。

    其實,武士切腹在大部分時候都只是個形式。無論刀合適不合適,只要往肚子上比劃,有的刺進去,有的乾脆沒刺進去。後面的助手就將切腹者砍頭了。

  • 4 # 使用者18177028401

    好象都弄錯了,用於切腹的叫懷劍。

    為什麼不是脅差?因為脅差還是太長了,長的有80cm左右,你試一下能握住對準肚子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藥品陳列五分開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