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領導特質論階段(20世紀30~40年代) 領導特質論以領導者為中心,從不同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顯示出的不同特質出發,希望透過領導特質的研究,發現領導者的一般特徵,並解釋領導現象的發生與變化。這一理論的創始人是阿爾波特,代表人物有斯托格蒂爾、吉伯和穆恩。
2、行為論階段(20世紀40~60年代) 領導行為論認為:領導的本質是一種影響力,它是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領導者藉助這種相互作用來引導被領導者的思想與行為以最終實現組織目標。行為理論在對領導行為的基本傾向進行劃分的基礎上,分析不同領導風格和領導行為對領導績效的影響。這一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多基爾、勒溫、利克特、坦南鮑姆、布萊克和莫頓等。主要成果有:領導行為四分圖理論,三種領導方式理論,領導“連續帶”模式,四制度領導模式,管理方格圖理論等。
3、權威論階段(20世紀40~60年代) 權威論基本上與行為論並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雷芬。他們認為領導不是一種權勢的運用,而是一種影響力,誰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力,誰便是領導者,而不一定是在機關組織中居於正式權力地位的人。這一理論主要研究領導權威的構成、行使、作用及提升等內容。
4、權變論階段(20世紀60~90年代) 權變理論認為:領導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透過與被領導者的互動作用去完成特定領導目標的動態性行為過程,領導的有效行為應隨著被領導者的特點和環境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權變理論又稱情景理論、情境理論或者情勢理論,代表人物是菲德勒等。 領導權變理論的主要貢獻在於使領導具有更強的藝術化色彩,並且使得人們對領導的判斷不再侷限於道德標準。
5、新領導理論
1、領導特質論階段(20世紀30~40年代) 領導特質論以領導者為中心,從不同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顯示出的不同特質出發,希望透過領導特質的研究,發現領導者的一般特徵,並解釋領導現象的發生與變化。這一理論的創始人是阿爾波特,代表人物有斯托格蒂爾、吉伯和穆恩。
2、行為論階段(20世紀40~60年代) 領導行為論認為:領導的本質是一種影響力,它是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領導者藉助這種相互作用來引導被領導者的思想與行為以最終實現組織目標。行為理論在對領導行為的基本傾向進行劃分的基礎上,分析不同領導風格和領導行為對領導績效的影響。這一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多基爾、勒溫、利克特、坦南鮑姆、布萊克和莫頓等。主要成果有:領導行為四分圖理論,三種領導方式理論,領導“連續帶”模式,四制度領導模式,管理方格圖理論等。
3、權威論階段(20世紀40~60年代) 權威論基本上與行為論並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雷芬。他們認為領導不是一種權勢的運用,而是一種影響力,誰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力,誰便是領導者,而不一定是在機關組織中居於正式權力地位的人。這一理論主要研究領導權威的構成、行使、作用及提升等內容。
4、權變論階段(20世紀60~90年代) 權變理論認為:領導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透過與被領導者的互動作用去完成特定領導目標的動態性行為過程,領導的有效行為應隨著被領導者的特點和環境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權變理論又稱情景理論、情境理論或者情勢理論,代表人物是菲德勒等。 領導權變理論的主要貢獻在於使領導具有更強的藝術化色彩,並且使得人們對領導的判斷不再侷限於道德標準。
5、新領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