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槐蔭樹下的老曹

    雖然前面已有127個回答,但是,我認為,那些回答,大多數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

    回答這個問題,最根本的,是要抓住兩點:

    第一,這裡有一段太皞與少暤,連綿千年、蕩氣迴腸的中原稱霸的故事。

    第二,中華民族,最初是由伏羲氏、女媧氏、共工氏、東夷氏四大部族融合而成的,其中,只有伏羲氏的後裔,才注重泰山封禪,其他部族的後裔,都不會舉行泰山封禪。

    首先上圖片:

    中華民族的原始基因,就是這四大文化:

    一,東北地區的趙寶溝文化,她的主人就是伏羲氏,也叫庖犧氏,入主中原之後,又被稱為祝融氏。

    二,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她的主人就是女媧氏。

    三,中原地區的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其主人就是被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的燧人氏。庖犧氏入主中原後,被稱為祝融氏;他們就被稱為共工氏。祝融就是奴隸主、統治者的意思;共工就是奴隸,被統治者的意思。

    四,山東地區的北辛文化,他們的主人,歷史上沒有記載,我們姑且稱之為東夷氏。

    這三大文化都是從距今7200年左右開始,到距今6400年左右結束。

    而在她們結束的距今6400年,伏羲氏部族所獨有的龍圖騰,就出現在中原。

    這是距今6400年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文化遺址中天蓋墓。

    這個天蓋墓所顯示的星象文化,是來自於伏羲氏部族,這個天蓋墓中的龍、虎、鹿,都是趙寶溝文化的的符號。

    所以,這個天蓋墓是從考古學的角度,證明史籍記載的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都於陳(河南淮陽),東封泰山”是所言非虛。

    那麼,庖犧氏為什麼要“東封泰山”呢?

    這就不得不聯絡到史籍中記載的庖犧氏“木德王,注春令”。

    當然,我們之所以斷定庖犧氏部族是趙寶溝文化的主人,也是因為,史籍記載庖犧氏“有龍瑞,以龍記官,號曰龍師”。

    庖犧氏的“木德王,注春令”,以及由此而來的“東封泰山”,都是當時的《五行圖》做的鍋。

    由於五行學說的輪迴觀念認為,世道輪環,就像是一年四季,具有春、夏、秋、冬,並且,春、夏、秋、冬四季,也相對應於東、南、西、北四方,所以,氣運執行到哪一季,其德性,也就顯示於相應的哪一方。

    而庖犧氏部族在農業生產時代開始的時候,能夠入侵中原、稱霸天下,他們就認為,他們部族是一個新的世道輪環中的第一王,也就是“木德王”,這樣,他們就是“木居於春”、“位在東方”,所以,他們就要“注春令”,“東封泰山”。

    他們“東封泰山”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部族的神靈“木德神”,歸於“東方正位”。

    但是,問題是,當時的泰山,並不是無主之山。

    當時的泰山,是北辛文化的主人東夷氏部族的神山。

    所以,要想“東封泰山”,就要再次進行征服。

    這就引發了北辛文化的主人東夷氏部族的“泰山石敢當”。

    “泰山石敢當”是什麼意思呢?

    當時的五行學說,是“石克木”。

    那麼,他們泰山的“石神”,不就正好剋制庖犧氏部族的“木神”嗎?

    所以,庖犧氏部族,就和東夷氏部族進行了一場“龍馬精神海鶴姿”的大戰。

    “龍馬”,就是前面“天蓋墓”中的那種龍,揚子鱷與馬的結合,是霸道的象徵。

    “海鶴”,就是東夷氏部族的圖騰。

    能在海上搏擊風浪,東夷氏部族的精神也是槓槓的。

    那麼,結果如何呢?

    結果就是,河南河北被庖犧氏部族所征服的共工氏部族,“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

    祝融就是庖犧氏。

    “以水乘木”,這就又是來自於五行學說。

    因為“水生木”,而共工氏用血汗勞動供養庖犧氏,庖犧氏又是“木德王”,所以,共工氏部族就相信他們的部族的神靈是“水神”,所以,他們就結合庖犧氏與東夷氏之間的戰爭,來乘著洪水爆發而起義。

    雖然共工氏“不勝而怒”,但是,由於庖犧氏“東封泰山”受到了阻礙,其江山並不周全,所以,就還是被共工氏“頭觸不周山崩”。

    當然,在共工氏“頭觸不周山崩”之際,也少不了女媧氏又來臨門一腳,“殺黑龍以濟冀州”。

    於是,庖犧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這就導致以下的局面:

    庖犧氏部族被一分為二,北方,他們的趙寶溝文化,轉變為紅山文化;南方,他們征服湖南、安徽地方的土著,形成湯家崗文化、高廟文化、薛家崗文化、凌家灘文化。

    而共工氏部族和女媧氏部族的文化相融合,轉變為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型別。

    北辛文化就轉變為大汶口文化。

    這就是神農時代。

    神農時代的頂峰是距今6000年。

    到距今5500年的時候,神農時代就結束了,歷史,就進入到朱襄氏和金天氏時代。

    距今5500年,大汶口文化從早期轉變為中期。

    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就是意味著,涿鹿之戰,蚩尤氏戰敗,大汶口文化的主人,不再是北辛文化之主人的後裔,而是庖犧氏的後裔少暤金天氏。

    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期的轉變,就是早期遺址裡的居民,有拔牙和口含石球的習俗,到中期就沒有了;而早期遺址中,不會出現玉器,到中期,就有玉器出現。

    早期遺址裡的居民,有拔牙和口含石球的習俗,這是他們和庖犧氏部族發生大戰的文化記憶。

    他們相信他們部族的神靈是“石神”,口含石球,身上就多一股“石氣”,而拔牙,就是要減少體內的“木氣”。

    為什麼早期遺址中,不會出現玉器,到中期,就有玉器出現呢?

    因為,玉文化就和龍圖騰一樣,是庖犧氏部族的獨有文化。

    遺址裡出現玉器,就表明,其主人是屬於庖犧氏部族,或在庖犧氏部族控制之下。

    伴隨著大汶口文化由早期轉變為中期,距今5500年,紅山文化也是由早期轉變為晚期。

    那是因為,他們征服了中原,所以,大部分人就南下中原了。

    與此同時,河南滎陽出現青臺遺址,稍後的距今5300年,河南鞏義出現雙槐樹遺址。

    這兩個遺址,都有星象文化,所以,她們都是屬於庖犧氏部族的遺址。

    這兩個遺址證明,中原,被庖犧氏部族重新佔領。

    在這樣的情況下,庖犧氏部族,當然就要重新“東封泰山”。

    “太皞庖犧氏”,“少暤金天氏”,是庖犧氏部族裡的兩個重要人物。

    他們的重要性就在於,他們開創了“東封泰山”之舉。

    “太皞”和“少暤”的意思,就是他們前後“東封泰山”,與泰山上的太陽一樣永放光芒。

    所以,女媧氏、共工氏、神農氏、蚩尤氏,都不會“東封泰山”,因為,他們不是屬於庖犧氏部族。

    後來的歷代自認為有功的帝王,都會去泰山“封禪”。

    那是因為,他們都是庖犧氏部族的後裔。

    他們“封禪”的目的,就是去向他們部族的神靈表功,讓神靈知道,他幹得不錯。

  • 2 # 孤獨成癮777

    在中國古代時期,帝王在登基稱帝之後大都要去泰山封禪.這是一種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和古代人們對宗教信仰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

    封禪封什麼呢?按照古人的觀點,泰山乃是五嶽之首,上通到天,泰山下面的一座小山(樑父)是下到地府.所說封禪,便是在泰山上築土成壇,燔柴(燒柴禾)在壇頂,以祭天,此稱叫“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樑父)上選擇一塊地方(稱為折)瘞埋祭品,叫做禪.兩方面合而稱為“封禪”.原始的宗教觀念主要是向自然界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崇拜,像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風雨、雷電等等,都很可能成為崇拜的物件.當人們的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像這種繁雜絮多的信仰也得到進一步概括與歸納,產生出天和地的觀念.人們把日月星辰歸結於天,山川湖海歸結於地,對天地的信仰也得以形成.泰山封禪便是這種信仰的一種表現.泰山封禪乃是建立於帝王的統治“受命於天”觀念的基礎之上的.帝王也在自己的統治獲得一定成績後,去泰山封禪,也意味著對天地之神報告太平並且致以謝意,感謝他們讓國家風調雨順、民生安樂的功勞;另一方面,在泰山封禪同時證明著自己的統治也是受命於天的.

    傳說中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須、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都曾經去泰山封過禪.因此推斷,可能向天地信仰的起源相當古遠.

  • 3 # 小李子說事兒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知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臺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於天,且國泰民安才道有資格封禪泰山。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巨集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據記載,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沿至秦漢,封禪遂成為帝王的曠世大典,至唐宋時代,封禪儀禮臻於完備。

    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專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於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後來封禪的雛形。祭祀泰山的活動史不絕書,即使在封禪盛行的秦漢至唐宋時代屬,帝王也頻頻前來祭祀。宋代以後,封禪大典不再舉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與天地進行對話的唯一手段,備受重視。

  • 4 # Wanghu

    何為封禪?封就是祭天,禪就是祭地。祭天,古代帝王選在了五嶽之首的東嶽泰山,祭地選在了泰山附近的樑父山。樑父山又稱為“地神”,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就是指的樑父山。古人認為,泰山與樑父山,是人類可以通過祭祀向天地做“彙報”的地方。秦始皇之前,封禪的目的,主要是用於祭祀天地,祭天告地其實是一種原始崇拜,表示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的敬畏。秦始皇之後,封禪除了祭祀天地外,主要目的是為了標榜天子的偉大功績,向天下臣民表示他的崇高地位來自“君權神授”。

    按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和班固《白虎通義》中的說法,帝王封禪必須具備兩大條件:一是“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也就是該帝王建立了太平盛世;二是“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也就是開創江山,打下天下。秦始皇一掃六合,打下了江山;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建立了盛世,所以是有條件封禪的。但有這兩個的條件的帝王多了,也並不見得都舉行封禪大典。比如劉邦開創了,和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昭帝和漢宣帝開創了“昭宣之治”,就都沒有封禪。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全國,自認為到功勞大得不得了,超過了三皇五帝,怎麼能不舉行封禪大典表示一下呢?但如何舉行封禪儀式,儒生們卻各執一詞,不能統一思想。因為在秦始皇之前的封禪,離秦始皇時代已相隔很久遠了,於是秦始皇乾脆將儒生們轟下了山,自己決定封禪儀式的流程。於是他在泰山的南面上山,登到泰山頂上行封禮,在泰山的北面下山,到了山腳下了樑父山行禪禮,至於祭文和祭禮則祕而不宣,後人只看到了始皇帝立石頌德,卻不清楚他是如何進行的。

    始皇帝首開皇帝封禪先河

    到了漢武帝時代,終於打敗了匈奴,使西漢成為當時世界上與羅馬帝國並列的最強大國家,於是漢武帝覺得自己也應該通過封禪大典向天下表示一下。因為漢武帝也不知道前代帝王如何舉行封禪大典的,所以漢武帝也是自行決定封禪禮儀流程,和秦始皇不同的是,他先在樑父山行禪禮,再到泰山頂上行封禮,和其他帝王不同的是,漢武帝共五次封禪,創帝王封禪之冠。

    光武帝再次封禪,唐朝三帝接連封禪

    漢光武帝再次封禪

    光武帝劉秀,從王莽手裡重新奪回了漢室江山,並開創了“光武盛世”,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所以他也選擇了舉行封禪大典以示慶祝,但開創“明章之治”的漢明帝與漢章帝並沒有舉行封禪。三國是個亂世,雖然劉備將他的兒子起名劉封和劉禪,但他並沒有統一全國,所以只是用兒子的名字暗示他想著有生之年興復漢室,舉行封禪大典罷了。晉武帝司馬炎雖然統一了三國,開創了太康之治,有資格舉行封禪大典,但他也沒有選擇封禪,大概他覺得自己的功績主要來自於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而且江山不是打下來的,而是篡奪來的,實在不好意思與前輩帝王相比吧。

    隋文帝楊堅實際上是最有資格封禪的,他將分裂的三四百年的華夏大地重新統一,又開創了“開皇之治”,但隋文帝是一個非常節儉的皇帝,沒有舉行這損耗國力的行動。李淵和李世民都是有資格舉行封禪的,李世民也採取了行動想效仿漢武帝封禪,但遭到了魏徵的強烈反對,魏徵認為“大唐承接隋亡之後,戶口沒有恢復,國庫還很空虛”,如果封禪必然“勞頓耗費”,封禪並不是利國利民之舉,而是“崇尚虛名而實際對百姓有害的事”,在魏徵的極力勸說下,開創貞觀盛世但善於納諫的李世民無奈地答應了。但沒有封禪,對他來說一定是非常遺憾的事,因為他骨子裡是非常想封禪的,而且除了魏徵其他大臣都是同意封禪的。

    李世民也採取了行動想效仿漢武帝封禪

    李世民沒有如意封禪,但他的兒孫卻上了封禪的癮。李治雖然在位時被皇后武則天奪去了不少話語權,但卻舉行了封禪大典,圓了李世民未了的封禪夢。武則天靠手段奪了大唐的江山,跑到嵩山舉行了封禪大典,武則天是封禪的唯一女皇帝,也是在嵩山舉行封禪的唯一皇帝。武則天之後,重新坐穩大唐江山並開創“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也到泰山進行了封禪,但封禪之後的李隆基卻遭遇了“安史之亂”,使大唐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宋真宗最後一次封禪,後世帝王再無效法

    宋朝的皇帝實際上是沒有資格封禪的,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只是個偏安的政權。宋朝的經濟雖然發達,在幾個皇帝的統治下可稱為盛世,但一直受到了其他鄰國的軍事威脅。不管是遼國、西夏、金國還是蒙古,都曾對宋朝給以軍事打擊,喪權失地賠款的事情迭出。與宋朝並列的不只是這些大國,還有大理、吐蕃這些小國。宋朝在土地面積上,與漢、唐乃至宋以後的元、明、清根本沒法比。

    宋朝的皇帝實際上是沒有資格封禪的,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

    但宋真宗趙恆卻堅持要封禪,為什麼要封禪呢,既不是開創了天下,天下是他的大伯趙匡胤、父親趙光義打下來的,也不是有什麼盛世,那個所謂的“鹹平之治”太虛了,很快被與遼國的一場戰爭遮住了光芒。宋遼之間由宋真宗直接參與指揮的這場戰爭,本來是取得勝利的,但勝利後的大宋卻與遼國簽下了城下之盟,每年賠遼國30萬銀絹。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這個澶淵之盟,說起來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是“戰勝國”卻要割地差不多。為了掩飾這個恥辱,奸臣王欽若給他出了一個主意,靠封禪來“鎮撫四海,誇示外邦”,宋真宗同意了王欽若的主意,一國君臣合謀製造“祥瑞”。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宋真宗不惜向大臣行賄,而大臣們也心領神會,竟然鼓動了兩萬四千多人上表請求封禪,君臣齊心,封禪禮成。

    宋真宗的封禪其實就是個“皇帝的新裝”,幾乎所有人知道,但所有人都不點破,成了歷史上最大的封禪鬧劇。宋真宗以後,後世的帝王們即便是開國,即便是盛世,也不再封禪。大概一是因為覺得沒有秦皇漢武的功績,二是覺得宋真宗封禪太不嚴肅了,不想再像他那樣演戲鬧笑話了。

  • 5 # 小青峰曰史

    不要搶,這道問題我來答!

    徜徉於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會依稀發現一個規律:中國古代的帝王每每封禪都要選擇去東嶽泰山。有時候就會浮想聯翩,泰山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為什麼不能選擇到其它的山去封禪呢?下面就讓小青峰為大家解密。

    一、何謂封禪

    封禪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曠世大典,從“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可以看出,在世道更迭之際,必有議封禪或論封禪者,封禪大典既是天子追求天命正統和“順天應民”的政治要求,也是維繫朝野上下政治關係的精神紐帶和創“太平盛世”而後安居樂業的普遍社會要求。

    封禪的具體內容:

    (1)封禪是一種宗教祭拜儀式,與對天地的信仰有關

    (2)只有最高統治者才有資格行封禪大典

    (3)封禪大典與政權更替有關,是表示“易姓而起”即改朝換代的儀式

    (4)行封禪大典須具備功至、德洽、符瑞、受命等必要條件。

    作為五嶽之首的泰山,其稱呼最初見於《詩經●魯頌》:

    “泰山岩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

    從中可看出泰山的高聳偉岸。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是中國東部地區最高的山嶽,與周圍遼闊坦蕩的平原形成較大的落差。

    (二)泰山封禪的政治因素

    商周時期泰山地區就是當時的政治中心之一。西周滅商後,分封周公的長子伯禽在泰山南邊建立了魯國,又把功勳卓著、德高望重的姜子牙封在泰山北邊建立了齊國,從而使這裡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

    總結:

    泰山一帶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地理位置獨特,加之泰山是一個宗教聖山,能夠與上天交融,更為泰山封禪大典增添了無限的神祕色彩。

    歷代帝王都汲汲於封禪,因為封禪體現了中國傳統觀念和傳統的宗教信仰,即上事天、下事地,尊祖敬宗,這種觀念,不僅對封建政治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對維護與鞏固大一統的封建王國具有重大的作用。

  • 6 # 洛克笑笑

    其一、泰山地處華北大平原東部,東望大海,西臨黃河,山體高大雄偉,與周邊的平原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形成了“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

    其二、泰山山脈綿延200多公里,基礎寬厚,使人產生一種穩重感和厚重感,在心理上形成了“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的自然感受。

    其三、古人崇拜東方、蒼天、高山等,而泰山作為中國東部地區最高的山,在那裡既能第一時間觀察到太陽升起,更便於“皇帝與天近距離的接觸”。

    其五、古代人認為:“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於泰山”,“受命於天”的帝王們,為答謝天父的受命之恩,便要到接近天庭的泰山之巔,積土築高壇,意思是增高泰山以祭天。然後再到泰山前接近大地的小山丘上設壇祭祀,這就是歷代帝王所狂熱追求的泰山封禪大典的主要原因。

    其六,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皇帝通過仿效先人封禪泰山來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提升自己的歷史地位。

    正是由於歷朝歷代帝王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才使泰山封禪在中國封建王朝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政治象徵作用,併成為每—位皇帝畢生追求的大事。

  • 7 # 山高人為峰3737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 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樑父或云云等小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封禪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武則天一帝封禪嵩山。

  • 8 # zy清說歷史

    中國名山眾多,古代帝王選擇泰山封禪的原因在於:

    首先,從地理上看,泰山為黃河下游地區第一高山,其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和山北的龍山文化充分說明泰山地區在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經常發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災,在他們心裡泰山是他們生命、種族、生活的地理依託,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產生敬畏,漸漸被神話。

    其次,古人由於對自然界的認識狹窄,認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賜,從而產生神祕崇拜。泰山居住的太昊少昊部落,其“昊”字既是天上有日的含義,太昊少昊也被尊為太陽神。為了讓天更清楚的知道他們的敬仰和祈禱,高山是最佳的選擇,由於當時的人活動範圍有限,在他們的活動區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

    從秦至清的2000多年間,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北魏太武帝,北魏孝文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十多位帝王,先後到泰山封禪祭祀,形成了獨特的泰山封禪文化。泰山也因此被抬到了與天相齊的神聖高度。

  • 9 # 潘多拉效應

    孔子一生酷愛泰山,曾留下”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千古佳作,為了紀念孔子的歷史地位,後人在泰山之巔修建了孔子廟,門內影壁的楹聯則巧妙地改編孔子作品,“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

    泰山巨集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直到現在,泰山也是中國眾多群山之中唯一一個在人民幣上出現的名山。更何況泰山位於太陽升起的東方,我們習慣說“東南西北”或者“東西南北”,“東”總是放在最前面。因此,五嶽當然要以東嶽為首了。

    還有一個原因它是山脈中東部的位置,而這個方向是太陽升起的方向,預示著光明,所以在人們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這裡有非常濃郁的神話色彩,同時具備道教神學文化、帝王文化、名人石刻等,可謂是兼有險、秀、奇的自然風貌,它還真是毫無爭議的之首!

  • 10 # 天使惹的禍101108811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婚姻總是敗給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