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看秋風999

    書法,是漢字獨有的魅力;但是,至於漢字為什麼會衍生出“書法”這門藝術,就沒有人願意往深處想一想了——世界上那麼多的文字,難道只有漢字才可以“變成”一門藝術嗎?

    答案當然不是的;各種藝術品各種商業廣告上拉丁字母同樣可以變化無窮,為什麼這些拼音文字就沒有“進化”成書法藝術呢?

    中國的書法成熟於一個非常時期,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又是為什麼呢?

    說白了,文字的作用本來應該是傳遞資訊,便於人們互相溝通;文字的作用還可以用來記錄下歷史,使人們繼往開來不斷奮進。

    可是,為什麼到了魏晉南北朝,“畫風”突變了呢?

    說到這裡,不得不再一次引用那句話“存在決定意識”;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昏暗,統治階層內部相互爭權奪利,鬥爭白熱化,士大夫階層(文人墨客)看不到出路;稍不留神就會捲入政治派別鬥爭,人頭落地那是常態。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書法,才能得以成為一門藝術;其實,原本只不過是士大夫“趨利避害”的一種手段而已——

    那個時候最著名的應該是“竹林七賢”;為了避禍,他們要麼裝瘋賣傻;要麼寄情于山水之間;要麼如同王羲之們,跟“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較勁,最終成就了這門藝術。

  • 2 # 楊純

    看完蘭亭集序的字之後有什麼感想?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蘭亭集序》再發表我們的感想。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在山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紹興蘭亭“修禊”,在會上各人做詩,《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異常完美,這是他50歲時的得意之作。《蘭亭集序》充分有力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襟懷、情感,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比喻佳作獨特。

    後人評點“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其感想是“天生自然筆自成,無限用功在心中”。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較為真切。

    第二、“行之有為,書寫真金”。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相通的,大自然給人以無窮的想像和樂趣,激起了我們的無限情感。靜觀雲起雲舒,行之有為如行雲流水。書寫真金如身感Sunny雨露。聽百鳥鳴唱如輕風拂面;聞泥土的氣息如花朵芳香。將書法的心性與大自然美麗的風景柔捏,足可以感到書法在心靈深處領悟的和協韻味。因為我們和諧韻律中學到為人處世的方法,懂得人生哲理。

    第三、“萬物靜觀皆自得,蘭亭集序千古作”。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觀察,書法的心性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相通的。

    優美的書法是自己的真實情懷,鑄就精彩的人生。素養與心地平靜的人,與世無爭,看淡功名利祿。他們心無牽掛,任由心性自由自在地馳騁,從而感到天地萬物皆包含著無窮的樂趣。以寫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極品之作,這不僅僅是在抒發自己的情感,更大程度上是“一生垂直一件事”。

    總起歸納來說,蘭亭集序的字是風格獨特的王羲之把以本身之“光”變成聚光。把微光變成光彩,再把光彩變成光明。“書寫千古作,輝煌寸心知,落筆千金酒,再無集序作”。

  • 3 # 蘭亭閱筆

    王羲之《蘭亭序》的書法並不怎麼樣,如果有這個觀後感,這個感覺其實是正常的。如果覺得非常好,那要檢討一下,是不是有人云亦云的因素在裡面,王羲之的《蘭亭序》真的好嗎?

    王羲之幾乎都不能重現自己,但我用的是“幾乎”,我相信王羲之可以做到,可是偏偏他自己都承認再也不可,這裡面的原因不是一句兩句可以道得明白。這涉及這個筆法是以主觀意識為主匯入使用還是隨性即刻撞見機化妙道的暗通曲款,這些都會關係到筆法的再啟動。從王羲之書寫蘭亭序表現出的筆法的一貫性,可以確認那時的逸少“完全”擁有個筆法,但他平時對這個筆法的使用意識和使用意願的程度大小已無從知曉。

    這個筆法,處於高域筆法上的上能區,高域筆法比通域筆法在使用上多了一些輸出,這是需要耗用一定能量的,這等於對比通域的筆法,高域的筆法會多了一些“麻煩”。所謂神祕筆法(我分型為高域區筆法),為什麼會失傳?這其中有一個因素,就是人是傾向惰性的,上面提到的那個“麻煩”會令那個筆法漸行漸遠,除非又遇到洞見其中的人,重拾開始。

    王羲之的《蘭亭序》運用了那個神祕筆法,至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看不懂《蘭亭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絕多數人的筆法都處在通域區,要去看明白處在高域區的蘭亭筆法,那是勉為其難。

    我這樣說,任何有質疑《蘭亭序》書法高度的,都是對筆法不夠理解的,筆法技術層次必定不高。《蘭亭序》,一個巔峰,藏有筆法密道,書法奧祕,有趣有玄有大話。

  • 4 # 島雲蒸大海

    對書法不懂,沒看出有多牛,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推崇,蘭亭集序 被評為天下第一書,只是感覺相對規整而已,也就是一幫文人酒後之作,當然王羲之是書法大牛,字也確實寫的不錯,至於蘭亭集序到底好在哪裡也請懂書法的大師給指點一下。

    反倒是天下第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讓人看完後頗有感觸,全篇密密麻麻兩百多字,沒有一字是故意做作的,甚至可以說沒有一筆做作的,我們要知道,這件作品是在他的侄子顏季明被叛軍殺害後所寫的,書寫時的心情是悲痛的,同時對叛軍憎惡到了極點,複雜心情可見一斑。

    作品開頭的字是比較穩的,前面七行半都在介紹內容都比較平和,從“每慰人心”開始情緒波動大了起來,連字的結構都有變化,左右結構的字,中間的空間拉大。寫到悲痛處,一筆連寫數字,文中出現了兩個“嗚呼哀哉”皆為一筆而就。從第一個“嗚呼哀哉”往下,這一部分是全篇最激動的地方,我想寫到最後,顏真卿已經是淚流滿面,甚至悲痛號啕大哭,讓人動容。

  • 5 # 舞文弄墨的師者

    再讀《蘭亭序》

    文 代先洲

    永和九年的暮春之初,王羲之在浙江紹興的蘭亭,不經意的一篇酒後草稿,卻在中國書法史和文學史豎起了一座高峰,讓無數後人拜倒在他的腳下,高山仰止。

    那一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春回大地,面對大自然的美景,王羲之在自己朋友圈發出微信說,在蘭亭雅集,吟詩作對,飲酒作樂,可乎?由於羲之身居右軍之官位,又是那時書壇執牛耳者,可謂一呼百應,本來全國各地文人墨客均要來參與,無奈高鐵沒有開,飛機也沒有造,汽車也沒有,只有牛車幾輛,太慢,無法成行。但臨安周圍的文人墨客們,紛紛前來蘭亭,共三十多人,特別是謝安等名流的到來,讓蘭亭雅集格外有人氣。

    他們來到蘭亭的一條河邊,這條河不大,彎彎曲曲,迴環而流,河中放著一個碗,裡面裝著黃酒,碗隨著流水而前行。王羲之說,碗流到誰的面前,就要做詩一首,喝酒一碗,眾人均說好。於是,賽詩開始了,大家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首接一首,高潮迭起,精彩紛呈。回到亭內,書童們早已磨好了墨汁,鋪開了宣紙,各位詩人,都寫下了自己作的詩,共三十多首。有人提議,把這些詩裝訂成冊,以留後世 眾人皆說妙。隨即裝訂,卻差一篇序言,眾人皆推王羲之,王羲之推辭,眾人曰:此序言王右軍不寫,誰人敢動筆?王羲之推脫不成,於是藉著酒勁,寫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一邊思考,一邊書寫,洋洋灑灑,一氣呵成,中間有幾處刪改,王羲之說以後再次謄寫,可是酒醒以後,他卻無法再次寫好,於是就把這篇草稿放進作品集中,始知,藝術創作是一次性藝術,靈感已失,不可再來。

    《蘭亭序》,就是這樣無意產生的一篇書文俱佳的作品,滋養者後人的文人情懷,讓書法文化,從此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中國因有了《蘭亭序》,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愈發璀璨奪目。

    王羲之是幸運的,到得了皇帝李世民的厚愛,得到了無數書法文學愛好者的膜拜,在中國流芳百世。再讀《蘭亭序》,我心曠神怡,陶醉在藝術的海洋……

  • 6 # 道緣文化講堂

    感嘆作者大智大慧,心胸廣寬,字型揮灑自如,筆走龍蛇,蒼勁有力,有鬼斧神工之妙,乃集天地之靈氣所成,被稱為書聖,當之無愧

  • 7 # 楊炳升66

    對於《蘭亭序》,就這一個帖而言,我真的只是看看,沒有臨過。

    如果說是《蘭亭序》中的字,我可能都臨過。

    原因是我臨了很長時間的懷仁的集字和《新集金剛經》。《蘭亭序》中的好多字在裡面應該都有。

    因為我臨帖大都是比葫蘆畫瓢,從來不幹比葫蘆畫葫蘆的事,所以,對於巜蘭亭序》我還真的講不出來什麼東西。

    實在抱歉![祈禱][祈禱][祈禱]

    所以,我寫字也都是隨性的,不入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愛?是相守是永遠,永遠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