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消化內科李芳芳醫生

    幽門螺桿菌主要侵入消化系統。幽門螺桿菌感染後是否有症狀,取決於其是否對患者造成危害及危害程度。有時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症狀。如果胃粘膜侵犯導致淺表性胃炎,可能出現腹脹和消化不良,有時可能出現燒心和胃酸倒流。如果病情嚴重為消化性潰瘍或癌變,可出現明顯的腹痛症狀,甚至胃腸道出血。

  • 2 # lan87428

    幽門螺桿菌與胃腸疾病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

    正常情況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與可溶性黏液層的保護作用,有規律的運動等),能抵禦經口而入的千百種微生物的侵襲。自從在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後,才認識到幽門螺桿菌幾乎是能夠突破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兇。幽門螺桿菌被吞嚥後,穿透粘液層,緊貼在胃黏膜上皮的表面繁殖。一些細菌粘附於上皮細胞表面,另一些細菌穿透上皮細胞,進入固有層,但組織侵蝕與化學介質的參與,會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出現上腹部痙攣性疼痛、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即胃炎。

    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

    幽門螺桿菌感染明顯地增加了發生十二指腸和胃潰瘍的危險性。大約1/6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可能發生消化性潰瘍病。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加速潰瘍的癒合和大大降低潰瘍的複發率。幽門螺桿菌感染已經與一些引起潰瘍病的原因找到了聯絡。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腸胃化生、黏膜屏障性質的改變、胃竇黏膜產生炎症代謝產物等。這些患者中的發現已在動物實驗中得到初步證明。實際上消化性潰瘍涉及幾個複雜的相互作用的機制。如細菌的毒力因素,宿主的反應性(例:如易感性的遺傳、十二指腸上皮的胃化生、黏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應、神經調節作用)和環境因素(例如飲食、獲得感染的年齡)的綜合作用導致潰瘍的最後結果。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

    幽門螺桿菌所致胃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由慢性活動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這條主線發展而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從慢性活動性胃炎進展到胃癌的機率不大,但如果已經發展到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腸化生階段,應高度警惕,這兩種病變屬於胃的癌前期疾病,離胃癌可能僅隔咫尺,進展為胃癌的機率較高,建議早期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以降低胃癌發病風險。

    如何有效預防幽門螺桿菌

    1、平常每個人都要注意口腔衛生,病從口入的道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是預防幽門螺桿菌最重要的一個措施。

    2、亞洲人吃飯都喜歡使用很多雙筷子在同一個盤子裡面夾菜,這樣容易導致一些病菌的交叉感染,幽門螺桿菌當然也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了,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聚餐,減少外出就餐,食堂就餐建議使用自己的餐具。

    3、不衛生的食物或沒有徹底煮熟的東西 (生魚片、生蠔等)也是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源,存在感染安全隱患。

    4、胃病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5、實驗證明,潰瘍病患者與人接吻,也有傳播此病的危險,應加警惕。

    6、及時有效的補充抗幽護衛肽胃舒(益生菌),益生菌由於自身的安全性適合全家服用,增殖大量對抗菌,增強機體預防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行車記錄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