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身邊的宰相有:婁師德、李昭德、武承嗣、張柬之、狄仁傑等。
1、婁師德
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唐朝宰相、名將。
婁師德進士出身,由江都縣尉累遷至監察御史。後以文官應募從軍,西征吐蕃,立有戰功,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
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內遷秋官尚書。後因征討吐蕃兵敗,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婁師德再次拜相,改任納言,次年出任隴右諸軍大使。699年(聖歷二年),婁師德病逝,追贈涼州都督,諡號貞。
2、李昭德
李昭德(?-697年4月27日),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刑部尚書李乾祐之子。
李昭德出身於隴西李氏丹陽房,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御史中丞、陵水縣尉、夏官侍郎等職。他在武周建立後以鳳閣侍郎之職拜相,加授同平章事,後進拜內史。任相期間,打擊酷吏,反對立武氏為太子,力保李唐皇室的皇位繼承權。但因恃寵專權,引起朝臣不滿,被貶為南賓縣尉。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李昭德升任監察御史,結果被酷吏來俊臣與皇甫文備誣告謀反,斬於洛陽鬧市。唐朝復辟後,追贈左御史大夫。
3、武承嗣
武承嗣(649年—698年9月19日),字奉先,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唐朝外戚大臣,武則天侄子。
起家尚書奉御,遷秘書監,襲封周國公。光宅元年(684),授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加同平章事,成為宰相,月餘罷免。
載初元年(689),授納言。天授元年(690),進文昌左相。武周時期,大肆誅殺大唐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建立武氏七廟,請求武則天立為太子,遭到狄仁傑等人反對。
長壽元年(692),罷為特進,憂鬱而死。贈太尉、幷州牧,諡號為宣。
4、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個月後,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5、張柬之
張柬之(625~706年),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唐朝名相、詩人。
涉獵經史,進士出身,授清源縣丞。以賢良方正科入試,擢監察御史、中書舍人。論事得罪武則天,出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荊州長史。得到宰相狄仁傑舉薦,遷洛州司馬。狄仁傑再薦之,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薦,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乘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復辟唐朝。拜吏部尚書,封漢陽郡公,累封漢陽王。除惡不盡,遭韋后和武三思排擠,再貶流放瀧州,氣憤致死,時年八十二。追贈司徒、中書令,諡號文貞,配享唐中宗廟庭。
武則天身邊的宰相有:婁師德、李昭德、武承嗣、張柬之、狄仁傑等。
1、婁師德
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唐朝宰相、名將。
婁師德進士出身,由江都縣尉累遷至監察御史。後以文官應募從軍,西征吐蕃,立有戰功,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
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內遷秋官尚書。後因征討吐蕃兵敗,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婁師德再次拜相,改任納言,次年出任隴右諸軍大使。699年(聖歷二年),婁師德病逝,追贈涼州都督,諡號貞。
2、李昭德
李昭德(?-697年4月27日),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刑部尚書李乾祐之子。
李昭德出身於隴西李氏丹陽房,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御史中丞、陵水縣尉、夏官侍郎等職。他在武周建立後以鳳閣侍郎之職拜相,加授同平章事,後進拜內史。任相期間,打擊酷吏,反對立武氏為太子,力保李唐皇室的皇位繼承權。但因恃寵專權,引起朝臣不滿,被貶為南賓縣尉。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李昭德升任監察御史,結果被酷吏來俊臣與皇甫文備誣告謀反,斬於洛陽鬧市。唐朝復辟後,追贈左御史大夫。
3、武承嗣
武承嗣(649年—698年9月19日),字奉先,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唐朝外戚大臣,武則天侄子。
起家尚書奉御,遷秘書監,襲封周國公。光宅元年(684),授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加同平章事,成為宰相,月餘罷免。
載初元年(689),授納言。天授元年(690),進文昌左相。武周時期,大肆誅殺大唐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建立武氏七廟,請求武則天立為太子,遭到狄仁傑等人反對。
長壽元年(692),罷為特進,憂鬱而死。贈太尉、幷州牧,諡號為宣。
4、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個月後,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5、張柬之
張柬之(625~706年),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唐朝名相、詩人。
涉獵經史,進士出身,授清源縣丞。以賢良方正科入試,擢監察御史、中書舍人。論事得罪武則天,出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荊州長史。得到宰相狄仁傑舉薦,遷洛州司馬。狄仁傑再薦之,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薦,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乘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復辟唐朝。拜吏部尚書,封漢陽郡公,累封漢陽王。除惡不盡,遭韋后和武三思排擠,再貶流放瀧州,氣憤致死,時年八十二。追贈司徒、中書令,諡號文貞,配享唐中宗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