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阿朱
-
2 # 君馨看世界
1,整理前人書稿。
2,聽取民間傳說。
3,結合自身猜測。
4,彙總其他作者創作。
-
3 # 月關略萌
司馬遷能夠寫出《史記》這樣的規模空前的歷史著作並非偶然。他為了寫出《史記》可以說花費了無數的心血,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家族原因,自身的遊學經歷等等。
1、出身“史官世家”
司馬遷出身在一個“史官世家”,祖上就是周朝的太史。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司馬遷自幼耳濡目染,深受薰陶,能誦習諸多古文,對於古史方面有著極大的愛好和了解。因為家族世代為史官,因此司馬遷可以接觸到許多文史資料,這是普通人所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
2、司馬遷遊學天下,增長見聞見識
學有小成的司馬遷在父親的指示下,開始遍訪山川遊學天下,收集遺聞古事。司馬遷從京師長安出發,一路上游歷了諸多“古蹟”。包括到屈原沉淵處憑弔,遊觀春申君宮室,到齊魯地區觀孔子遺風,沿秦漢時期歷史人物的故鄉,楚漢相爭的戰場等,一路再輾轉回到長安。在這期間,司馬遷的見聞見識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套件,豐富了閱歷,充實了自己。
3、繼承父親遺志,立志編撰史料
自孔子整理《詩》、《書》,著作《春秋》以來,由於諸侯混戰,大量的史書資料流失。到司馬談時期,歷史記載也中斷已有四百多年。司馬談作為太史令,曾將編篡整理史料典籍為己任,奈何因病早逝未能完成。於是,司馬談臨終前叮囑司馬遷,務必要替他和司馬家族完成這個任務。
4、結交能人賢士,終完成《史記》著作
司馬遷繼任為太史後,結交了當時匯聚在長安的諸多能人賢士,尤其是董仲舒與孔安國兩人,對後來司馬遷撰寫《史記》有著重大的影響。董仲舒的公羊學以及身為孔子後人的孔安國,為司馬遷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後來司馬遷因誣罔罪名遭受宮刑,但他沒有因此沉淪,忍辱負重的他憑著堅定的意志成功完成了《史記》的編撰,也完成了司馬遷作為太史令的使命和職責。
《史記》的問世耗費了司馬遷無數的心血。作為太史令,對於一些秘聞軼事知道的肯定比常人多得多,結合史實資料的研究以及相關的人文考證,結果自然是嚴謹的,不說百分百正確,至少也是八九不離十。
-
4 # 本昌談歷史
你提的問題也是很多人的疑問,我說說我的看法。
司馬遷的自傳《報任安書》中說:“我私下裡也自不量力,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粗略地考訂其真實性,綜述其事實的本末,推究其成敗盛衰的道理,上自黃帝,下至於當今,寫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紀,八篇書,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傳,一共一百三十篇。”這就說明,史記裡寫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事,都是從收集的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中知道的,並且是透過考證是具有真實性的。史官編寫歷史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務從實錄“,所以史記中寫的事兒基本都是真實的,那些道聽途說,沒有經過仔細考證的事情是不會寫入歷史的。
司馬遷的史官職位是世襲的,他的在祖祖輩輩都是史官,家裡收藏的歷史資料之多可想而知。這就是說,在行外人覺得一些不可能知道的歷史,在史學家收藏的材料中未必沒有。
回覆列表
司馬遷的祖輩大多都是記載歷史的,可能是受到祖輩的薰陶,司馬遷也走上了這樣的道路,而且對於那些歷史人物也是非常的有興趣,在司馬遷很小的時候,他就看了很多歷史名著,而且對於很多事蹟都是非常的清楚瞭然,這就讓他在歷史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
還有就是司馬遷本人就是比較小心謹慎,做事情非常的認真,所以他在撰寫歷史事件的時候都是非常的求真務實的,有很多事情他不確定的時候,他會去民間徵求百姓的意見和建議,每當他完成一個事件的時候,他都會找一些史書來多次反覆核實,還會尋求一些人的幫助,他記錄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親自去調查,以至於做到沒有一點錯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