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12889400776

      眼鏡並非華人的發明,而是正宗的舶來品。據未經完全證實的考證,歐洲的眼鏡是由義大利比薩城一個玻璃工創制的,時間在1286年之後不久。為了掙錢養家餬口,他一直將眼鏡製作方法秘而不宣,這種早期的眼鏡是將鏡片裝在可摺疊木框或金屬框裡,鏡框可以開合,配戴時夾在鼻子上,不用時將其摺疊置於鏡盒裡。這一發明的大部分形式到目前依然存在,顯示出該工匠的非凡發明能力。好在眼鏡出現有據可查的是一幅畫作,1352年托馬索在物雷維索作的普羅旺斯像中,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戴眼鏡的人物畫像,而作於1380年的教皇保羅畫像中,保羅所戴的正是義大利玻璃工匠所創制的眼鏡。有趣的是,早期的眼鏡都是老花鏡,也就是遠視者所用的凸透鏡,直到16世紀中葉才有近視者用的凹透鏡出現,由於近一個世紀人們用眼的頻繁度越來越高,且日光燈、電視與電腦的不斷髮明,佩戴近視眼鏡也就在近半個世紀風靡世界的事件,並因此造就了眼鏡行業發展的如日中天。

      眼鏡傳入中國約在15世紀,從文字記載來看,明代張寧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見過的兩副眼鏡。與此同時,羅懋登在16世紀末著《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一書的第五十回寫道:永樂八年(1410年),滿剌加國王朝貢“靉靆十枚”。靉靆就是當時中國對眼鏡的稱謂,是眼鏡的阿拉伯文al-unwainat或波斯文ainak的音譯,不過現在靉靆一詞早已不為人所知,而意譯的眼鏡一詞卻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可以說眼鏡傳入中國已有600年的歷史了,但眼鏡大量出現則在清代初期,後廣東人仿其樣式以水晶石制之。

      歐洲眼鏡後來發展為繫繩式眼鏡,隨西洋傳教士和胡商傳入中國,初期價格非常昂貴,被視為奇珍異寶,稀罕之物,絕非普通人可以擁有。至清代乾隆年以後,蘇廣工匠已能小批次生產,店鋪雲集,價格亦隨之回落。並有聰慧工匠加以改進,發明了中國式鏡架,從存世的實物可以觀察,較早的鏡架以馬糞紙製形,外用黑漆塗刷,幹後堅硬光潔,鏡片夾在圓圈內,輕巧而避震,圈旁有兩小孔,穿繩索掛於耳後,以後又用白銅牛角甚至玳瑁等良材製作鏡架,同時又增加了眼鏡腳,這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對眼鏡的使用。

      清代中葉眼鏡日趨普及,由於眼鏡成為人們的眼中之寶,所以保護眼鏡的眼鏡盒也應運而生,其材料更是爭奇鬥豔,製作手法融入中國傳統工藝,精美程度令人目不暇接,通常有木雕、皮覆、緞縫、銅刻、漆制、殼造等,大多將眼鏡盒穿繩帶、垂流蘇佩於腰間,與玉佩、荷包、菸袋一起招搖過市。在清代的眼鏡中,白銅雕梁玳瑁水晶眼鏡頗顯珍貴,因玳瑁為長壽吉祥之珍,國傳中醫認為水晶有清心明目降壓消炎之效,常佩可趨吉納福避邪消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會帶上全家,去幸福的旅遊最後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