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炒米視角

    姚啟聖和周培公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所以所謂的下場完全不會一樣。

    基於真實歷史上的確有姚啟聖和周培公這兩個人,炒米就電視劇聯絡史實來聊一聊“平三藩”和“平臺”這兩大功臣的殊同待遇。

    姚啟聖是一個亂世實用主義者,他身上有明顯的缺點。

    (《康熙王朝》中倔脾氣的姚啟聖)

    姚啟聖此人真實歷史中和電視劇還是有出入的,他並不是周培公舉薦給康熙的。而且此人的特點有三,“膽大人渾”、“記私仇”、“沒責任心”。因而康熙敢用此人”平臺”,不得不說康熙在用人上,同樣膽大心細,知人善任。

    姚啟聖是因私仇當了清朝的官的,因為在通州被當地土豪侮辱,一怒之下投靠了清軍,被委任為通州知州,當了官後,姚啟聖立刻抓住那個侮辱他的土豪,用棍子打死,打死後,就丟下官印逃跑了,逃跑了。。。(電視劇裡康熙燒掉的那個順治永不敘用的詔書,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因為這個事。)

    (《康熙王朝》中的康熙)

    不過牛人就是牛,康熙二年,人家又想當官了,結果還真就考上了,做了廣東香山知縣,可是一上任才明白自己這個官為什麼好當?原來前任知縣因財政虧空數萬而被捕下獄了,自己想當這個官,就要代為償還虧空。

    這可難不倒姚啟聖,人家悄悄開放海禁,做起來生意,不但還了虧空,自己還賺得盆滿缽滿。錢賺到了,自然又是跑路。

    姚啟聖人渾,還盡碰到貴人貴事。”三藩之亂”讓姚啟聖再次看到機會。康親王傑書去平叛靖南王耿精忠。機會來了,姚啟聖學了把劉備,拿著之前掙的錢和兒子姚儀招募了幾百個壯丁,投靠康親王麾下效力。朝廷正是用人之際,便又給了他一個諸暨的知縣。

    一打仗姚啟聖的運氣就來了,隨著朝廷“平三藩”順風順水,功勞也是越來越大,官自然也是越做越大,不過炒米有點看不懂的是,姚啟聖和他兒子戰功卓著,但是所有軍餉耗費,都是自掏腰包的,直到做到福建總督,就有權利各種名義跟朝廷要錢了。

    最後順其自然地被推到了“平臺”的第一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了臺灣,大功告成,姚啟聖很及時地生病死掉了,而之前領了未用完的大約四萬七千帑金,康熙最後很仁義地豁免說不用還了。

    (姚啟聖石像)

    姚啟聖是有”缺點”的人,有缺點的人,現實中的下場一般不會太差。所以結合電視劇裡的邏輯,姚啟聖辭官,做個西湖候結局是非常不錯的,如果不辭官,康熙也不會把他怎樣。因為他更愛錢,就不會威脅到康熙。而且反正對於一個有缺點的人,想收拾你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而周培公,在《康》劇中,是近乎儒家道德意義上的完人。

    (《康熙王朝》中平陝甘之亂的周培公)

    從康熙貿然同意“撤藩”開始,周培公就開始作為即將要“力挽狂瀾”的主角開始介入整個“平三藩”大業了。而且出現在了每一個危機的關鍵點上。“太監內亂”、“平察哈爾王”、“進擊吳三桂”、“隻身勸降王輔臣”。至此,周培公對於大清而言,幾乎是再造之功了。即便如此周培公亦未貪功,且遭受種種不公正待遇,仍心繫國家。臨死前仍為康熙繪製了大清皇輿圖。最終徹底感動康熙,併為之守靈。

    (《康熙王朝》中臨終前的周培公)

    雖然真正歷史上周培公沒有電視劇裡功績之大,但為人處世各方面與《康》劇裡塑造的角色還是比較吻合的。

    所以周培公的事件說明了他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不在乎個人得失”的人。而在他的光輝形象下,連康熙也為自己的一些權謀的小心思而感到羞愧。

  • 2 # 使用者6028429665941

    應該不會,因為康熙皇帝感覺虧欠周培公太多,再加上姚啟聖是周培公臨死前極力推薦的良才,透過平三藩,奪臺灣,康熙深深明白,要坐穩江上,一定要重用漢臣。。所以下場會比周培公好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鴿子放完100公里能不能放3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