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愛對事物的發展做一個絕對的“對與錯”的判斷。可是,事情真的有那麼絕對嗎?
記起有一次看《家有兒女》聽到這樣一段問話。孩子問父母:“做好人就是為了有好報嗎?”這個問題常常使人們啞然無語,讓人深思。如果一個人做好事僅僅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回報,那,這還是對的嗎?
所以我覺得,對與錯並非是絕對的。
如果說,說謊是錯誤的,那麼一個善意的謊言呢?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孩從小很頑皮,每次開完家長會,老師總是批評他。男孩的母親聽後很難過,但回家總是鼓勵兒子,跟他說:“老師告訴我,你雖然頑皮,但十分聰明,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有希望!”終於,十幾年後,兒子拿著清華的錄取通知書,熱淚盈眶地跪在母親面前,感謝母親這麼多年來的鼓勵與理解。難道你能說這位母親善意的謊言是錯誤的嗎?我相信,沒有人會否定她的做法。
還有一個同樣讓人深思的故事。有一次,蘇格拉底正在集市上演說關於“對與錯”的話題。一個狂妄的年輕人插口道:“偷盜,殺人就是錯,團結互助就是對。這個太簡單了。”蘇格拉底聽後笑著問:“你說只要偷盜就是錯,那我問你,如果在敵軍侵略中國時,這正是兩軍交戰的重要時刻,我方有人偷偷進入敵軍,偷出敵軍軍旗,你說這是對還是錯?”青年人聽到後,又駁道:“這偷的是敵人的物品,我指的盜,是不能偷親人朋友的物品。”這時,蘇格拉底又問道:“那如果我的一個朋友想不開,要自尋短見,他買了把刀,把刀藏在枕頭下,如果我把刀偷走了,使他保留了珍貴的生命,這又是對是錯呢?”年輕人啞口無語。
由此可見,對與錯,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對與錯的判斷在於做事的目的,根據不同的情況去分析。
由於愚蠢與保守思想的存在,一些真理不幸被掩蓋。試想,如果沒有伽利略勇於推翻大科學家的理論,人們又怎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再者,當哥白尼推出“日心說”時,又有多少自以為是的貴族嘲笑他的白痴,甚至有人認為他有精神病。如果500年後的人們來回想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又該有多少愚蠢的行為呢?或許正把被若干年後的人們發現是錯誤的理論與事實當成真理在信奉著。也許,正如我們現在看古人的一些錯誤覺得可笑一樣。
是啊,世間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事物總是相對存在的。對與錯可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會因為某種因素而發生令人想不到的轉變。所以,我們一定要理性地去面對事情,不能過早的下結論。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愛對事物的發展做一個絕對的“對與錯”的判斷。可是,事情真的有那麼絕對嗎?
記起有一次看《家有兒女》聽到這樣一段問話。孩子問父母:“做好人就是為了有好報嗎?”這個問題常常使人們啞然無語,讓人深思。如果一個人做好事僅僅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回報,那,這還是對的嗎?
所以我覺得,對與錯並非是絕對的。
如果說,說謊是錯誤的,那麼一個善意的謊言呢?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孩從小很頑皮,每次開完家長會,老師總是批評他。男孩的母親聽後很難過,但回家總是鼓勵兒子,跟他說:“老師告訴我,你雖然頑皮,但十分聰明,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有希望!”終於,十幾年後,兒子拿著清華的錄取通知書,熱淚盈眶地跪在母親面前,感謝母親這麼多年來的鼓勵與理解。難道你能說這位母親善意的謊言是錯誤的嗎?我相信,沒有人會否定她的做法。
還有一個同樣讓人深思的故事。有一次,蘇格拉底正在集市上演說關於“對與錯”的話題。一個狂妄的年輕人插口道:“偷盜,殺人就是錯,團結互助就是對。這個太簡單了。”蘇格拉底聽後笑著問:“你說只要偷盜就是錯,那我問你,如果在敵軍侵略中國時,這正是兩軍交戰的重要時刻,我方有人偷偷進入敵軍,偷出敵軍軍旗,你說這是對還是錯?”青年人聽到後,又駁道:“這偷的是敵人的物品,我指的盜,是不能偷親人朋友的物品。”這時,蘇格拉底又問道:“那如果我的一個朋友想不開,要自尋短見,他買了把刀,把刀藏在枕頭下,如果我把刀偷走了,使他保留了珍貴的生命,這又是對是錯呢?”年輕人啞口無語。
由此可見,對與錯,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對與錯的判斷在於做事的目的,根據不同的情況去分析。
由於愚蠢與保守思想的存在,一些真理不幸被掩蓋。試想,如果沒有伽利略勇於推翻大科學家的理論,人們又怎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再者,當哥白尼推出“日心說”時,又有多少自以為是的貴族嘲笑他的白痴,甚至有人認為他有精神病。如果500年後的人們來回想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又該有多少愚蠢的行為呢?或許正把被若干年後的人們發現是錯誤的理論與事實當成真理在信奉著。也許,正如我們現在看古人的一些錯誤覺得可笑一樣。
是啊,世間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事物總是相對存在的。對與錯可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會因為某種因素而發生令人想不到的轉變。所以,我們一定要理性地去面對事情,不能過早的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