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舞曲音華爾茲,起源於奧地利北部的一種慢三拍子農民舞曲“連德勒”。18世紀~19世紀、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交響曲作品中出現了這種舞曲,隨著古典音樂的發展,它的速度不斷加快、和聲色彩進一步豐富、19世紀初、圓舞曲還難登大雅之堂,由於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偏愛與推崇,得以同高雅的小步舞曲分庭抗禮,進而贏得大眾歡迎進入浪漫音樂時期以後,著名作曲家競相創作圓舞曲,推動了圓舞曲的發展。韋伯的《邀舞》是第一部技巧細膩的圓舞曲,於1848年首次作為芭蕾音樂使用:舒伯特創作的鋼琴圓舞曲蘊含“高貴”“悲傷”“多情善感”等情調,為圓舞曲體裁注入了新的表現內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創作了由序奏、尾聲加數首小圓舞曲聯綴而成的圓舞曲套曲結構、完善了這種體裁的形式結構和表現內涵,標誌著圓舞曲達到雅俗共賞的最高水平。
近代圓舞曲可分為維也納式和法國式兩種主要型別。前者透過三拍子中第二拍稍早出現的處理,突出韻律動感;後者則由三拍子(3/8或3/4拍)轉為六拍子(6/8拍),並伴以不斷加快的演奏速度,把音樂推向高潮。圓舞曲的用途和表現內內容都比較廣泛。可用於交際場合伴舞(多為維也納式),也可用於歌劇、舞劇音樂,還常常以獨立的器樂和聲樂圓舞曲形式演奏或演唱。圓舞曲的代表作有:海頓的《德意志舞曲》,韋伯的《邀舞》,古諾的《浮士德圓舞曲》,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圓舞曲》,柴科夫斯基的《花之圓舞曲》,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皇帝圓舞曲》等。
圓舞曲音華爾茲,起源於奧地利北部的一種慢三拍子農民舞曲“連德勒”。18世紀~19世紀、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交響曲作品中出現了這種舞曲,隨著古典音樂的發展,它的速度不斷加快、和聲色彩進一步豐富、19世紀初、圓舞曲還難登大雅之堂,由於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偏愛與推崇,得以同高雅的小步舞曲分庭抗禮,進而贏得大眾歡迎進入浪漫音樂時期以後,著名作曲家競相創作圓舞曲,推動了圓舞曲的發展。韋伯的《邀舞》是第一部技巧細膩的圓舞曲,於1848年首次作為芭蕾音樂使用:舒伯特創作的鋼琴圓舞曲蘊含“高貴”“悲傷”“多情善感”等情調,為圓舞曲體裁注入了新的表現內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創作了由序奏、尾聲加數首小圓舞曲聯綴而成的圓舞曲套曲結構、完善了這種體裁的形式結構和表現內涵,標誌著圓舞曲達到雅俗共賞的最高水平。
近代圓舞曲可分為維也納式和法國式兩種主要型別。前者透過三拍子中第二拍稍早出現的處理,突出韻律動感;後者則由三拍子(3/8或3/4拍)轉為六拍子(6/8拍),並伴以不斷加快的演奏速度,把音樂推向高潮。圓舞曲的用途和表現內內容都比較廣泛。可用於交際場合伴舞(多為維也納式),也可用於歌劇、舞劇音樂,還常常以獨立的器樂和聲樂圓舞曲形式演奏或演唱。圓舞曲的代表作有:海頓的《德意志舞曲》,韋伯的《邀舞》,古諾的《浮士德圓舞曲》,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圓舞曲》,柴科夫斯基的《花之圓舞曲》,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皇帝圓舞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