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煩惱不斷,是因為人心妄動不已。人生即是一場修行,心修之道,以靜為要,故需靜之。靜之,上可參贊化育;靜之,下可包羅永珍。就只一個靜字,不但可修真悟道,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可用之。一切妙理,皆在一個靜字。
世上為何言靜者多、而知靜者少?乃在於不明靜之本體,故欲靜而無以靜之。靜之本體,乃無名無相之體;靜之門,在於斬斷妄念;靜之極,不靜而自靜矣。
靜為三教之命脈,釋之明心見性,非靜,定不能明與見也。儒之窮理盡性,非靜,無從窮與盡也。道言修真養性,無靜,何來之修與養也。非但如此,一日非夜之靜,何以白晝之動;四季無冬之靜,何來春之動。真道本乎靜,自然之理也。道本自然,舍靜無以入門,故靜為三教不離之功也。
學道之人,以靜為伊始,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父母能靜,則子自孝;君王能靜,則臣自忠;兄弟能靜,自然和睦;朋友能靜,相互信實;夫婦能靜,夫唱婦隨;煉明清靜,玄機自明。
學道之人,不可在表面上修,亦不可在口頭上修,此皆非道也,離道甚遠矣!更不可在旁門或浮氣重上修,那更違背道之理也,即是費盡功夫亦無法得道之妙也。
太上創道,即是曉諭以靜,不靜,則無以為道,人之一生,道不可須臾離也。
人之所以煩惱不斷,是因為人心妄動不已。人生即是一場修行,心修之道,以靜為要,故需靜之。靜之,上可參贊化育;靜之,下可包羅永珍。就只一個靜字,不但可修真悟道,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可用之。一切妙理,皆在一個靜字。
世上為何言靜者多、而知靜者少?乃在於不明靜之本體,故欲靜而無以靜之。靜之本體,乃無名無相之體;靜之門,在於斬斷妄念;靜之極,不靜而自靜矣。
靜為三教之命脈,釋之明心見性,非靜,定不能明與見也。儒之窮理盡性,非靜,無從窮與盡也。道言修真養性,無靜,何來之修與養也。非但如此,一日非夜之靜,何以白晝之動;四季無冬之靜,何來春之動。真道本乎靜,自然之理也。道本自然,舍靜無以入門,故靜為三教不離之功也。
學道之人,以靜為伊始,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父母能靜,則子自孝;君王能靜,則臣自忠;兄弟能靜,自然和睦;朋友能靜,相互信實;夫婦能靜,夫唱婦隨;煉明清靜,玄機自明。
學道之人,不可在表面上修,亦不可在口頭上修,此皆非道也,離道甚遠矣!更不可在旁門或浮氣重上修,那更違背道之理也,即是費盡功夫亦無法得道之妙也。
太上創道,即是曉諭以靜,不靜,則無以為道,人之一生,道不可須臾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