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24506373841

    小兒呃逆俗稱“打嗝兒”,是胃氣不往下降,反而上逆,出現咽喉部“呃”聲連連,聲短而頻,一段時間內不能自控的現象。

    現代醫學又稱之為“膈肌痙攣”。打嗝兒如果是偶爾出現、症狀比較輕,一般屬於正常生理反應,基本上不需要治療就能夠自行緩解。

    小兒出現呃逆往往是兩大方面的原因:

    一是吃飯時過急、過涼、過燙或吃得太飽,戶外運動時吸入冷空氣,瞬間感受寒冷刺激,或者過於興奮、情緒激動等;

    二是由於一些胃腸道、肝膽、縱隔、肺部等疾病,或腦炎、中暑、病後體質虛弱、藥物過敏等而引發膈肌痙攣,出現打嗝兒病症。

    傳統醫學中呃逆稱之為“噦”或者“噦逆”,為脾胃(中焦)、心肺(上焦)、外邪(感受風寒、空氣質量差、飲食不節制、身處容易造成小兒過於激動或精神緊張的環境)等原因使胃氣上逆動膈而致病,其病因往往和飲食不當、過食生冷寒涼、情志不舒、平時或病後身體虛弱等有關。

    打嗝兒病症雖小,但由於病因較為複雜,因此出現的證型、表現和伴隨的症狀等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

    1. 胃寒型

    打嗝兒聲音較長且沉緩有力,感覺胸膈、胃脘部位不舒適,遇到寒涼時打嗝兒加重,得熱時症狀減輕,且有喜歡溫熱飲食、口淡不渴、食慾不佳等表現。

    2. 胃熱(火)型

    打嗝兒聲音洪亮有力,衝逆而出,兼有口臭口渴、喜愛寒涼飲食、大便乾燥、小便黃等表現。

    3. 飲食積滯型

    打嗝兒聲音短而頻繁有力,兼有腹部脹滿不舒、厭食、口臭、口中泛酸等表現。

    4. 氣鬱痰阻型

    常會在情緒低落或情志不暢時出現,表現為呃聲連連,脅肋脘腹脹悶不舒服,且伴有口苦、噁心、飲食減少等,情志舒暢則得以緩解。

    5. 正氣不足型

    打嗝兒聲音沉悶無力,兼有面色蒼白、氣短疲乏、四肢發涼、飲食減少、精神不振等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HPV感染,若做好3方面,HPV自然消除,是哪3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