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走在鄉間的風景

    《光在黑暗中發亮》為托爾斯泰最後一部著作,也是他未完成的帶有自我寫照性質的劇本,其中寫到:一個人的面目必須真實、清楚。我現在已是83歲的人了,已到垂暮之年,該是使自己面目真實清楚的時候了。在該劇中,主人公薩林採夫在世界觀轉變之後同家庭和社會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但他同時又主張不以暴力抗惡。劇本雖然經過了長時間的創作,但始終沒有完成,只留下片斷。

    列夫·托爾斯泰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俄國知識分子理想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其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他的名言有“行善必須努力,然而,掏惡更須努力”;“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要有生活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等。名言“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 就是出自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是偉大的,也是充滿矛盾的。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他的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他為自己貴族地主莊園式的生活不符合信念而深感不安,還與妻子產生不和。1910年10月28日清晨,風燭殘年的托爾斯泰在經過幾場極富戲劇性的衝突之後,悄然離家出走。知道他去向的只有他的小女兒,陪同他的只有一個摯友兼醫生馬柯維茨基。三天之後,他因患肺炎才不得不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下車,暫時寄住在站長的公務房間裡,經過幾天重病之後,於在11月7日清晨與世長辭。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當時俄國社會錯綜複雜的矛盾的集中反映,表達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迷惘、奮鬥與彷徨、呼喊與苦悶。其作品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志在遠方的激勵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