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金01
-
2 # 理性科普者
根據量子物理學,兩個粒子在同一個系統中永遠無法佔據同一量子態(通常稱為泡利不相容原理)。
不確定性原理,是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1927年提出的。原子周圍的電子的位置和動量是有限制 。這個不確定性來自兩個因素,你的測量行為會擾亂那個事物,從而改變它的狀態;因為量子世界是機率世界,精確測定一個粒子狀態做不到。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如果要想測定一個量子的精確位置,就要用波長儘量短的波,這個波對這個量子的狀態就會產生干擾,速度的測量不會很精確;如果要精確測量一個量子的速度,就要用波長較長的波,這個波對這個量子的狀態也會產生干擾,就不能精確測定這個量子的位置 。
所以,在量子力學裡,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會被同時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與動量的不確定性是粒子的秉性。實驗者在參與測量的過程中,不是實驗者而是實驗者的實驗行為會影響粒子的運動狀態,是實驗者具有的經典物理知識與量子物理知識發生衝突,影響判斷的準確性。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可能是確定的,可能是不確定的),與是否觀測,是否有觀察者的參與無關。
以電子為例,一個電子只能以一定的不確定性處於某一位置,同時也只能以一定的不確定性具有某一速度。你對電子的位置測量得越準確,對電子的速度測量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
不確定性原理影響到人類原本(經典)的世界觀。因為,人類不能準確地測量宇宙的當前狀態,則肯定不能準確地預言將來的事件,最多隻能預言未來可能發生的幾個結果,並給出每個結果出現的機率。如同我們扔硬幣,人們只能預測正面朝上的機率是50%,但誰都不能確定,在你扔硬幣的行為發生後,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二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這恰巧符合現代人經典認知規律。假如你能每次準確預測,你就具有“超人”的預測本領,你肯定就可以預測未來,顯然,結論是荒謬的。
如果有一天,普朗克常數繼續被分割,就什麼粒子都沒有了,連電子都是一種波動狀態的能量。
不可繼續被分割,單個粒子卻分開穿過了兩個孔。
下文複製自百度百科:
正電子(Positron,e+),又稱陽電子
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粒子,除帶正電荷外,其它性質與電子相同。正電子是不穩定粒子,遇到電子會與之發生湮滅(Annihilation),放出兩個伽瑪光子(gamma ray photon),每個能量為0.511MeV 。
實物觸感是場的斥力,是大腦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