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自長安出發,經秦州、蘭州、涼州,潛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門關,只得瘦馬一匹伴隨。幾經艱險,到達伊吾,後轉至高昌。時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經大沙漠而至,視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勸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決意往天竺求經,高昌王苦留不獲允。於是玄奘在此說法一月,並與高昌王結為兄弟。其後高昌王送以錢財貨物,給沿途二十四個國王及西突厥,請他們在玄奘過路時,照顧玄奘,於是玄奘便繼續西行。
他先後經過阿耆尼國(焉耆)、屈支(龜茲)、跋祿迦(姑墨),越過蔥嶺,從者十死其四,最後到碎葉城,得見西突厥的肆葉護可汗。肆葉護可汗以為唐使,禮待之,並遣使知會所屬各國,要他們款待、保護玄奘。玄奘乃順利經昭武九姓國、吐火羅國,無阻而至天竺。玄奘邊行邊參觀佛祖遺蹟,終至東印度摩揭國的那蘭陀寺(631年),戒賢大師見玄奘大喜。戒賢為世親大師所傳法相宗嫡傳,雖年過百歲,仍為玄奘開講《瑜珈師地論》、《顯揚論》、《對法論》、《因明論》、《順正理論》等。玄奘在那蘭陀寺凡五年,成為寺中解經論五十部的十人中之一。後遍遊五印度,四年後再返寺中(639年),代戒賢大師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聽者無不佩服。復和會法性、法相二宗,著《會宗論三千頌》,此對印度佛學影響至大。
玄奘本欲歸國,惟當時印度教派甚多,婆羅門教和小乘佛教批評大乘佛教,玄奘為大乘佛教辯護。摩揭陀之戒日王在曲女城召集大會,遍請五印度國王、沙門、婆羅門、外道等。當時印度各國國王到者十八人,高僧三千人、婆羅門及尼幹外道二千人、那蘭陀寺僧眾千餘人。玄奘登壇說法,以梵文作《真唯識量頌》,宣示大眾。稱 :『如有一字無理,能被難者,則斬首相謝。』如是者十八日,無一人能難倒一條。於是印人稱玄奘為『大乘天』,聲威震蔥嶺,名留西域及印度百餘國,此為中國學術界在國 際上空前的光榮。由於摩揭陀國戒日王欽佩玄奘,特派人到中國朝貢。貞觀十七年(643年),玄奘啟程東歸,時年四十八。
玄奘 由北印度 羅耶加國出發,以馬載著經像,沿途說法,經坦義斯羅國,渡河時遇大風,失落五十策經本。再渡大雪山,取南路回國,在於闐補抄失經,因所攜經甚多,恐再有失,乃上表唐太宗,報告西行經過,朝廷轟動。唐太宗令丞相房玄齡、大將軍侯莫陳實等前往奉迎。玄奘共帶回大小乘經論六百零八部,又因論三十六部,聲論十三部,共六百五十七部,另外還有佛像、佛骨多件,用二十七匹馬載運到長安的弘福寺(645年)。
玄奘自長安出發,經秦州、蘭州、涼州,潛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門關,只得瘦馬一匹伴隨。幾經艱險,到達伊吾,後轉至高昌。時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經大沙漠而至,視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勸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決意往天竺求經,高昌王苦留不獲允。於是玄奘在此說法一月,並與高昌王結為兄弟。其後高昌王送以錢財貨物,給沿途二十四個國王及西突厥,請他們在玄奘過路時,照顧玄奘,於是玄奘便繼續西行。
他先後經過阿耆尼國(焉耆)、屈支(龜茲)、跋祿迦(姑墨),越過蔥嶺,從者十死其四,最後到碎葉城,得見西突厥的肆葉護可汗。肆葉護可汗以為唐使,禮待之,並遣使知會所屬各國,要他們款待、保護玄奘。玄奘乃順利經昭武九姓國、吐火羅國,無阻而至天竺。玄奘邊行邊參觀佛祖遺蹟,終至東印度摩揭國的那蘭陀寺(631年),戒賢大師見玄奘大喜。戒賢為世親大師所傳法相宗嫡傳,雖年過百歲,仍為玄奘開講《瑜珈師地論》、《顯揚論》、《對法論》、《因明論》、《順正理論》等。玄奘在那蘭陀寺凡五年,成為寺中解經論五十部的十人中之一。後遍遊五印度,四年後再返寺中(639年),代戒賢大師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聽者無不佩服。復和會法性、法相二宗,著《會宗論三千頌》,此對印度佛學影響至大。
玄奘本欲歸國,惟當時印度教派甚多,婆羅門教和小乘佛教批評大乘佛教,玄奘為大乘佛教辯護。摩揭陀之戒日王在曲女城召集大會,遍請五印度國王、沙門、婆羅門、外道等。當時印度各國國王到者十八人,高僧三千人、婆羅門及尼幹外道二千人、那蘭陀寺僧眾千餘人。玄奘登壇說法,以梵文作《真唯識量頌》,宣示大眾。稱 :『如有一字無理,能被難者,則斬首相謝。』如是者十八日,無一人能難倒一條。於是印人稱玄奘為『大乘天』,聲威震蔥嶺,名留西域及印度百餘國,此為中國學術界在國 際上空前的光榮。由於摩揭陀國戒日王欽佩玄奘,特派人到中國朝貢。貞觀十七年(643年),玄奘啟程東歸,時年四十八。
玄奘 由北印度 羅耶加國出發,以馬載著經像,沿途說法,經坦義斯羅國,渡河時遇大風,失落五十策經本。再渡大雪山,取南路回國,在於闐補抄失經,因所攜經甚多,恐再有失,乃上表唐太宗,報告西行經過,朝廷轟動。唐太宗令丞相房玄齡、大將軍侯莫陳實等前往奉迎。玄奘共帶回大小乘經論六百零八部,又因論三十六部,聲論十三部,共六百五十七部,另外還有佛像、佛骨多件,用二十七匹馬載運到長安的弘福寺(6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