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陪娃的媽媽

    一個人的成長需求在不同的年齡段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年齡段追求實現的目標也不同。

    無論是不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出生的前幾年裡,尤其是0~3歲,對父母的需求可以說是放在首位的,也就是說父母如果經常陪伴的話,這個孩子的身體發育、精神世界的發育包括情感發育都將會更全面,會促使他人格的發展更全面。

    但到了三歲以後事情就會有所變化,因為三歲以後通常孩子都會進入到幼兒園,幼兒園裡有了一些規則,這些規則是社會規則的降級版。但畢竟也是規則,所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要學會怎麼樣和別人相處、怎麼樣遵守規則,以便成人以後會和社會中的人更好的相處。

    這個時候父母跟他在一起也不能取代幼兒園老師的權威地位。包括上小學,家長千叮嚀萬囑咐的一些話,都不如孩子口中說一句“我們老師說的……”,在這裡提到老師的權威地位,只是告訴各位,老師是可以利用權威地位幫助孩子融入到集體中去的。

    那有的家長可能會不以為然,現在的孩子個性都這麼強,經常和老師頂嘴,並不是老師說什麼就聽什麼,尤其是年齡偏長的孩子。沒錯!

    除了老師,孩子們更經常接觸的就是他的同學,也就是他的同伴。這個時候老師的權威性已經下降了,同伴做什麼,他就要做什麼,這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從眾效應”。如果他不能和同伴保持一個同頻,就可能會被他的小夥伴們排斥在外。這個才是導致孩子感受孤獨的最終原因。

    所以,在孩子的慢慢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陪伴效果會越來越低,始終沒有同伴的陪伴效果好。這也沒有什麼難理解的,只有同齡人才能更真切的、感同身受的感受到同齡人的壓力和歡樂,交流更無障礙。被社會中其他人接納的感受才會真正的讓孩子脫離孤獨的懷抱。

    不過這並不是說父母就沒有必要陪伴孩子,智慧的父母永遠是孩子心裡面最重要的一道防護牆。重要的親人、一般的親人、同學、老師、好朋友、忘年交……總而言之,孩子的精神世界群體越多樣性、越多維度,他體驗到的孤獨可能就會越少。

  • 2 # 王麗霞

    會的。

    孤單是人們靈魂深處的烙印,與身邊有沒有人陪伴無關。

    有時候,你會發現,越是熱鬧場所,你會越感寂寞孤單。

    而正是在孤單的體驗中,人們才能迴歸自己,迴歸內在,迴歸本心,迴歸本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樹狀月季葉子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