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邸,拼音dǐ,姓此姓的人口約 9 萬屬於 罕見姓氏 ,排名第 四百四十九位。
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夏朝時期少康帝給幼曲烈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這支邸氏的祖先,是上古聖君夏禹王的後裔。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裔孫,而顓頊高陽氏,則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當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以後,曾經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作“邸”的地方(今湖北安陸,一說今山東臨沂),這就是古代著名的“邸國”。然後,少康的這一房子孫就世代在邸國相襲了將近兩千年。到春秋時期,邸國被莒國所並滅,懷著亡國之痛的邸國太子巫,就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且在魯國作了官。他以故國的國名“去邑當氐”,令後裔以氐為氏。第二個淵源:源於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其都城在臨沂。據顧東高《大事年表》記載,“邸國,妘姓,子爵,在今山東臨沂縣北十五里”(今山東臨沂蘭山區南坊鎮邸古城)。史籍《春秋·左傳注》中記載:“魯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邸國後來在春秋時期被併入魯國。到戰國時期,其地被併入楚國,稱邸縣。史籍《姓苑》中也記載,邸為縣名,邸氏當以縣名為氏。第三個淵源:源於西域大月氏,出自大月氏貴霜翎侯邸就郤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邸氏出自西漢時期西域大月氏貴霜翎侯邸就郤之後,其後裔入居中原,取祖上原名首音的諧音漢字“邸”為姓氏,稱邸氏。得姓始祖:邸就郤。漢時大月氏國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肅敦煌和青海祁連之間,後遷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漢時期為匈奴所滅,遂遠遷於大夏國(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貴霜翎侯治護澡城,所居區域大致在今阿富汗東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帶。邸就郤的後裔入居中原內地,以王父名為氏,稱邸氏,並尊邸就郤為其得姓始祖。二.遷徙分佈:邸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四位的姓氏,人口約四十八萬餘,佔全華人口的百分之0.03%。邸氏於兩漢間入居內地,此後不久,邸氏播遷於今河北定州與山西臨汾一帶,並在上述兩地長期繁衍滋長,後漸昌大為當地望族,此兩地在古時分別稱為中山郡和河西郡,故後世邸氏有以中山和河西為其郡望堂號的。如今,邸氏族人在全國分佈較廣,但尤以冀、晉兩地多此姓氏,約佔全國漢族邸氏人口的70%。
姓氏邸,拼音dǐ,姓此姓的人口約 9 萬屬於 罕見姓氏 ,排名第 四百四十九位。
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夏朝時期少康帝給幼曲烈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這支邸氏的祖先,是上古聖君夏禹王的後裔。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裔孫,而顓頊高陽氏,則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當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以後,曾經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作“邸”的地方(今湖北安陸,一說今山東臨沂),這就是古代著名的“邸國”。然後,少康的這一房子孫就世代在邸國相襲了將近兩千年。到春秋時期,邸國被莒國所並滅,懷著亡國之痛的邸國太子巫,就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且在魯國作了官。他以故國的國名“去邑當氐”,令後裔以氐為氏。第二個淵源:源於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其都城在臨沂。據顧東高《大事年表》記載,“邸國,妘姓,子爵,在今山東臨沂縣北十五里”(今山東臨沂蘭山區南坊鎮邸古城)。史籍《春秋·左傳注》中記載:“魯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邸國後來在春秋時期被併入魯國。到戰國時期,其地被併入楚國,稱邸縣。史籍《姓苑》中也記載,邸為縣名,邸氏當以縣名為氏。第三個淵源:源於西域大月氏,出自大月氏貴霜翎侯邸就郤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邸氏出自西漢時期西域大月氏貴霜翎侯邸就郤之後,其後裔入居中原,取祖上原名首音的諧音漢字“邸”為姓氏,稱邸氏。得姓始祖:邸就郤。漢時大月氏國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肅敦煌和青海祁連之間,後遷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漢時期為匈奴所滅,遂遠遷於大夏國(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貴霜翎侯治護澡城,所居區域大致在今阿富汗東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帶。邸就郤的後裔入居中原內地,以王父名為氏,稱邸氏,並尊邸就郤為其得姓始祖。二.遷徙分佈:邸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四位的姓氏,人口約四十八萬餘,佔全華人口的百分之0.03%。邸氏於兩漢間入居內地,此後不久,邸氏播遷於今河北定州與山西臨汾一帶,並在上述兩地長期繁衍滋長,後漸昌大為當地望族,此兩地在古時分別稱為中山郡和河西郡,故後世邸氏有以中山和河西為其郡望堂號的。如今,邸氏族人在全國分佈較廣,但尤以冀、晉兩地多此姓氏,約佔全國漢族邸氏人口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