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倩倩99196

    其一,現實世界。

    《桃花源記》的創作背景,大家都很清楚:東晉時,社會大分裂、大動盪,戰亂頻繁,老百姓為了逃避戰亂和各種剝削壓迫,紛紛選擇閉塞、險要的山林、湖河處,開闢平地而居。

    而朝廷為了保留人口勞動力,杜絕這種逃戶聚落現象,就對這些人進行圍剿,甚至懸賞提供線索者。

    於是,本文的主人公漁夫從武陵的某個小漁村出發了。

    然而他不往水闊魚多的地方去,而是“緣溪行”,即順著小河溝逆流而上。

    為什麼呢?

    原因就是他可能發現了一些異常線索,想一探究竟,獲取懸賞。

    果然,他發現了一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清平世界。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在這裡的幾天,他受到了各種熱情款待。

    告別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為什麼要提醒他不要說出去呢?怕被朝廷圍剿。

    但漁夫立功心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他沿路做了標記,以便於再來。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漁夫果然報了官府。一個漁夫為何要專門去郡下面見太守?不就是偶然發現了一個陌生人聚居的村落嘛,有必要報官嗎?因為有懸賞。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然而漁夫帶著朝廷的人再去時,卻沒找到當初做的標記。顯然是被“世外桃源”的人發覺,而將那些標記毀壞了。

    可見,《桃花源記》並不是“塑造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在影射一個社會現實:人們為了逃避戰亂和苛政,而被迫選擇林深水多的封閉地方隱居。

    其二,虛幻世界。

    有人從《桃花源記》裡描述的場景推測出,它描寫的是個虛幻世界,或者是人們所渴望的死後的極樂世界。

    例如,“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這是很多瀕臨死亡者所產生的幻覺畫面。在此寓意漁人已在走向死亡。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桃花自古在民間傳說中就有辟邪功能,在此寓意陰陽兩界的分界。“落英繽紛”則象徵滿天紛飛的冥紙錢。

    漁人臨死前,生前的渴望以及殘存的意識融合,便自然產生了一個幻化的極樂世界—桃花源。

    這看起來是個神話,但是在人類歷史中也是個正常現象。即使在今天,很多中外文藝作品也在運用這種穿越時空隧道、虛幻手法,體現人性、浪漫主義色彩。

    這種手法,在《桃花源記》中便體現為:飽受戰亂動盪之苦的老百姓,生不如死,既然生活不太平,那麼只能寄希望於死後在一個清平極樂世界得到補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酒怎樣可以讓其噴香或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