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看......
這一枚炮彈命中了底盤中部,是兩臺Progetto CC55 mod.54互毆......
讓我看看裝甲等效圖......
這下就很容易懂了。
如圖所示,這玩意兒的底盤裝甲厚度是25mm,動能彈雖然是70°跳彈角(不是75°哈記住哈),但是......
他滿足了口徑碾壓啊。
按照口徑碾壓規則,大於三倍口徑即可強制不跳彈,25mm底盤的三倍厚度也只有75mm,也就是說,哪怕你用的是76炮都是可以三碾這玩意兒的底盤裝甲的......更何況是這個105mm,
滿足三碾還不算,雙碾也得算上去,P54的AP對這個底盤的轉正角度是1.4×5°×105mm÷25=29.4°,假定射入角度如圖所示是88.4°的話那麼實際計算角度是88.4°-29.4°=59°,等效就是25mm÷cos59°≈48.6mm(小數點後保留一位的結果,實際結果是一個無限不迴圈小數,我個人偏向的結果是48.55mm),P54的105炮的AP均穿深是220mm,即便是因為浮動達到理論最低的165mm,也能穩定擊穿。
其實都已經快脫離“底盤”這個範圍了,
底盤與首下接合處,55mm純厚度,>110mm雙碾,>165mm三碾。
首下左右側,100mm純厚度,>200mm雙碾,>300mm三碾。
首下中部,65mm純厚度,>130mm雙碾,>195mm三碾。
首下接合處左右側,40mm純厚度,>80mm雙碾,>120mm三碾。
你覺得P54那個被>50mm雙碾被>75mm三碾的25mm底盤很憋屈?
還有更憋屈的呢,車尾下部,20mm純厚度,>40mm雙碾,>60mm三碾。
如果你覺得不服的話可以自己套入其他資料算一下
首先確定不變的是:炮彈為220mm均穿的AP,AP基礎屬性是自帶5°轉正角,70°跳彈角與口徑碾壓機制。
其次我們來了解一下:命中位置的等效=裝甲厚度÷cos計算射入角度,實際射入角度-轉正角度,雙碾轉正加倍結果=1.4×基礎轉正角×口徑÷裝甲厚度,三碾則強制不跳彈。
再者,從實際情況來看,射入角度必定小於90°,理論最大射入角一定是“無限接近於90°但是小於90°”。一般情況下采用資料或計算資料我們只會將結果保留至小數點後一位。
好了,開始你的計算吧。
我看看......
這一枚炮彈命中了底盤中部,是兩臺Progetto CC55 mod.54互毆......
讓我看看裝甲等效圖......
這下就很容易懂了。
簡單解析如圖所示,這玩意兒的底盤裝甲厚度是25mm,動能彈雖然是70°跳彈角(不是75°哈記住哈),但是......
他滿足了口徑碾壓啊。
按照口徑碾壓規則,大於三倍口徑即可強制不跳彈,25mm底盤的三倍厚度也只有75mm,也就是說,哪怕你用的是76炮都是可以三碾這玩意兒的底盤裝甲的......更何況是這個105mm,
滿足三碾還不算,雙碾也得算上去,P54的AP對這個底盤的轉正角度是1.4×5°×105mm÷25=29.4°,假定射入角度如圖所示是88.4°的話那麼實際計算角度是88.4°-29.4°=59°,等效就是25mm÷cos59°≈48.6mm(小數點後保留一位的結果,實際結果是一個無限不迴圈小數,我個人偏向的結果是48.55mm),P54的105炮的AP均穿深是220mm,即便是因為浮動達到理論最低的165mm,也能穩定擊穿。
至於你說的“不會被碾壓的底盤”其實都已經快脫離“底盤”這個範圍了,
底盤與首下接合處,55mm純厚度,>110mm雙碾,>165mm三碾。
首下左右側,100mm純厚度,>200mm雙碾,>300mm三碾。
首下中部,65mm純厚度,>130mm雙碾,>195mm三碾。
首下接合處左右側,40mm純厚度,>80mm雙碾,>120mm三碾。
你覺得P54那個被>50mm雙碾被>75mm三碾的25mm底盤很憋屈?
還有更憋屈的呢,車尾下部,20mm純厚度,>40mm雙碾,>60mm三碾。
後話如果你覺得不服的話可以自己套入其他資料算一下
首先確定不變的是:炮彈為220mm均穿的AP,AP基礎屬性是自帶5°轉正角,70°跳彈角與口徑碾壓機制。
其次我們來了解一下:命中位置的等效=裝甲厚度÷cos計算射入角度,實際射入角度-轉正角度,雙碾轉正加倍結果=1.4×基礎轉正角×口徑÷裝甲厚度,三碾則強制不跳彈。
再者,從實際情況來看,射入角度必定小於90°,理論最大射入角一定是“無限接近於90°但是小於90°”。一般情況下采用資料或計算資料我們只會將結果保留至小數點後一位。
好了,開始你的計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