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09154827005

      千餘年來,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詩篇堅定著人們生活的意志,培養著人們高尚的情操。杜甫身上集中了中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最可寶貴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詩就是這種性格的最鮮明、最完美的表現。這些詩儘管帶著一些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是它們的萬丈光焰永遠也不會熄滅,杜詩的藝術魅力也永遠不會消失。

      面對現實的態度是構成杜甫人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不論現實多麼黑暗,政治多麼腐朽,社會多麼凋敝,杜甫決不在它面前閉上眼睛,而是大膽地予以揭示,表示自己的態度,指出解決的途徑。

      杜甫一生做官的時間不算長。他三十五歲那年,在遊歷了吳越齊魯之後滿懷希望地來到長安,“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但不論是應詔就選、投待乾渴,或者是直接向皇帝獻賦,都沒能使他擺脫坎坷的境地。他深深地感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他說:“主上頃見徵,做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在當權者的冷遇下,在困苦生活的磨練中,杜甫一天天清醒起來。《醉時歌》不但不是醉後狂言,反倒說明對現實取得了清醒的認識:“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言知何用!”

      杜甫看出自己和統治者之間的距離。表示出要離開他們了。杜甫所達到的這個思想高度,中國文學史上不少詩人也曾達到過。杜甫傑出的地方在於他突破了所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始終採取面對現實、投身政治的積極態度,而把個人的窮達放在極其次要的地位。黃徹、碧溪詩話。卷十雲:“其窮也未嘗無志於國與民,其達也未嘗不抗其易退之節,早謀先定,出處一致矣。”實在是中肯之論。《自京赴奉先縣詠懷》這首詩為什麼會那樣激動人心呢?就是因為這種積極的入世思想,面對現實的精神,以及雖被排除在政治之外,也非要過問政治不可的執著態度打動了我們。這首詩是杜甫四十多年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他後來為人處世的準則,它記載著思想的轉變和成熟。詩裡說:

      杜陵有布在,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居然成落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再窮、再老也不肯放棄他的理想,拙就拙到底,愚就愚到底,“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這是何等的堅定頑強;在當權者的冷淡、同輩的嘲笑和艱苦的生活中,杜甫也曾動搖過:“非無江海志輔灑送日月”,但是“終婉巢與由、未能易其節”,仍然要百折不撓地投身到政治中去。杜甫這樣做,決不象那般螻蟻輩是為了自求其穴,為了形庭分帛,也不是為了皇帝一人一姓的利益,而是為了整頓乾坤接濟蒼生。在他的心目中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高於皇帝一人一姓的利益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這才是推動杜甫積極從政的原因。所以他越是看到政治黑暗,就越不肯避開,越是看到民生疾苦,就越忘掉了個人的不幸。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映照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短短的十個字才顯得格外耀眼。它們不僅控訴了社會的不平,更讓我們感到杜甫面對現實的勇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車在通電狀態下為什麼電機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