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平原,又稱關中平原:系地塹式構造平原,它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構成渭河盆地,居晉陝盆地帶的南部。它介於秦嶺和渭北山系(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黃龍山、梁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3~800米,東西長約350公里,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後亦稱潼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古代稱“關中”,亦有雅稱“秦中”之說。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五市及楊淩示範區。東西長約350公里,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號稱“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斷層陷落區即地塹,後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沖積而成,屬於渭河斷陷盆地帶的關鍵主體部分。這裡自古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渭河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戰國時期,蘇秦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關中盆地(居晉陝盆地帶的南部)包括渭河平原和渭河谷地、渭河丘陵,夾持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脈之間,為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巨型斷陷帶。盆地兩側均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線上有一連串泉水和溫泉出露。南北兩側山脈沿斷層線不斷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塹式構造平原。
渭河平原形成後,不僅有黃土堆積其間,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兩側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淤積其中,第四紀鬆散沉積,最大厚度達7000餘米。因地殼間歇性變動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階地。
一二級階地組成關中平原的主體,當地稱“塬”,自上而下如階梯狀的頭道塬、二道塬、三道塬。三道塬相當於二級階地。塬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
渭河以北,從西向東有西平塬、和尚塬、周塬、積石塬、始平塬、畢塬、美塬、許塬等;渭河以南從西向東有五丈塬、細柳塬、神禾塬、少陵塬、白鹿塬、銅人塬、陽郭塬、孟塬等。
渭河由西向東橫貫關中平原,幹流及支流涇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漕渠、成國渠、龍首渠都引自這些河流。關中平原自然、經濟條件優越,是中國歷史上農業最富庶地區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險,從西周始,先後有秦、西漢、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於關中平原中心,歷時千餘年。
關中平原為中國工、農業和文化發達地區之一,全國重要麥、棉產區。小麥佔耕地面積50%左右,棉花主要分佈於涇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區,近些年植棉區由西向東轉移,是陝西省重點產棉區。
渭河平原,又稱關中平原:系地塹式構造平原,它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構成渭河盆地,居晉陝盆地帶的南部。它介於秦嶺和渭北山系(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黃龍山、梁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3~800米,東西長約350公里,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後亦稱潼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古代稱“關中”,亦有雅稱“秦中”之說。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五市及楊淩示範區。東西長約350公里,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號稱“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斷層陷落區即地塹,後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沖積而成,屬於渭河斷陷盆地帶的關鍵主體部分。這裡自古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渭河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戰國時期,蘇秦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關中盆地(居晉陝盆地帶的南部)包括渭河平原和渭河谷地、渭河丘陵,夾持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脈之間,為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巨型斷陷帶。盆地兩側均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線上有一連串泉水和溫泉出露。南北兩側山脈沿斷層線不斷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塹式構造平原。
渭河平原形成後,不僅有黃土堆積其間,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兩側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淤積其中,第四紀鬆散沉積,最大厚度達7000餘米。因地殼間歇性變動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階地。
一二級階地組成關中平原的主體,當地稱“塬”,自上而下如階梯狀的頭道塬、二道塬、三道塬。三道塬相當於二級階地。塬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
渭河以北,從西向東有西平塬、和尚塬、周塬、積石塬、始平塬、畢塬、美塬、許塬等;渭河以南從西向東有五丈塬、細柳塬、神禾塬、少陵塬、白鹿塬、銅人塬、陽郭塬、孟塬等。
渭河由西向東橫貫關中平原,幹流及支流涇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漕渠、成國渠、龍首渠都引自這些河流。關中平原自然、經濟條件優越,是中國歷史上農業最富庶地區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險,從西周始,先後有秦、西漢、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於關中平原中心,歷時千餘年。
關中平原為中國工、農業和文化發達地區之一,全國重要麥、棉產區。小麥佔耕地面積50%左右,棉花主要分佈於涇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區,近些年植棉區由西向東轉移,是陝西省重點產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