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醫務相關人員,僅從一個老百姓角度說說最實際的。
老公的表姐生一胎時在國外。孕26周急診入院,當時去的急診醫院只能接產30周以上的早產兒,所以當時就迅速安排她轉去更好的醫院。而她當時去的那間不能接診30周以內的醫院也並不是什麼不好的醫院,事實上,某著名富豪的兒媳就是在那間醫院生產的。
轉去另一家醫院後當晚就進了產房,立刻用上了促肺成熟的藥等。當晚平安度過,又觀察了兩天讓回家修養。結果還是在27周,誕下一子。
孩子出生時只有2磅左右,也就是1斤多。住在保溫箱裡,感覺比我手長不了多少,渾身線。
只有當時微博的照片了,真心疼小傢伙。
小傢伙出生後,爸媽就每天來醫院,送母乳,也做母嬰接觸,就是面板貼面板的躺在爸媽胸前。也用藥,還是促進肺部成熟的藥。在保溫箱裡呆了大概一個月左右吧,送回了之前那家醫院,因為孩子長大些了,之前那家醫院的裝置能夠讓他正常生活在裡面。更好的裝置還要留給更小更需要的嬰兒。
在之前那家醫院大概又住了一個多月兩個月左右吧?12年的事情了,時間有點久,記不太清楚了。出院時候大概是4磅多吧。
我想說的是,這麼久醫院,表姐家是沒掏錢的!是的,小孩子出生即公民,所有費用醫保出,促肺成熟的藥也是。醫保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可用藥可不用藥,這種情況如果堅持用藥就需要自費。另一種像表姐家小孩這種,是一定需要用藥的,這種情況醫保全包。
我覺得經濟條件真的是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醫療技術來說,我相信國內現在很多大城市的醫療水平已經超過國外了。如果要說技術不行,國外也有窮鄉僻壤,那邊的醫資條件也未必都是國際一流水平。但很多國內家庭因為經濟原因,可能真的是不得不做出不得已的選擇。我沒有實際遇見,只是聽說國內小朋友住保溫箱很貴的,長時間住對普通家庭都是很大負擔。
我想,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吧
不是醫務相關人員,僅從一個老百姓角度說說最實際的。
老公的表姐生一胎時在國外。孕26周急診入院,當時去的急診醫院只能接產30周以上的早產兒,所以當時就迅速安排她轉去更好的醫院。而她當時去的那間不能接診30周以內的醫院也並不是什麼不好的醫院,事實上,某著名富豪的兒媳就是在那間醫院生產的。
轉去另一家醫院後當晚就進了產房,立刻用上了促肺成熟的藥等。當晚平安度過,又觀察了兩天讓回家修養。結果還是在27周,誕下一子。
孩子出生時只有2磅左右,也就是1斤多。住在保溫箱裡,感覺比我手長不了多少,渾身線。
只有當時微博的照片了,真心疼小傢伙。
小傢伙出生後,爸媽就每天來醫院,送母乳,也做母嬰接觸,就是面板貼面板的躺在爸媽胸前。也用藥,還是促進肺部成熟的藥。在保溫箱裡呆了大概一個月左右吧,送回了之前那家醫院,因為孩子長大些了,之前那家醫院的裝置能夠讓他正常生活在裡面。更好的裝置還要留給更小更需要的嬰兒。
在之前那家醫院大概又住了一個多月兩個月左右吧?12年的事情了,時間有點久,記不太清楚了。出院時候大概是4磅多吧。
我想說的是,這麼久醫院,表姐家是沒掏錢的!是的,小孩子出生即公民,所有費用醫保出,促肺成熟的藥也是。醫保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可用藥可不用藥,這種情況如果堅持用藥就需要自費。另一種像表姐家小孩這種,是一定需要用藥的,這種情況醫保全包。
我覺得經濟條件真的是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醫療技術來說,我相信國內現在很多大城市的醫療水平已經超過國外了。如果要說技術不行,國外也有窮鄉僻壤,那邊的醫資條件也未必都是國際一流水平。但很多國內家庭因為經濟原因,可能真的是不得不做出不得已的選擇。我沒有實際遇見,只是聽說國內小朋友住保溫箱很貴的,長時間住對普通家庭都是很大負擔。
我想,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