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在烹飪中的變化
維生素是一類重要的食品營養成分,存在於動植物性食品中。食品中的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如肉類、乳類、血液、內臟),而水溶性維生素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如各種蔬菜、水果、糧食)。在烹飪過程中,從原料的洗滌、初加工到烹製成菜,食物中的各種維生素會因水浸、受熱、氧化等原因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失,從而導致膳食的營養價值降低。
一、烹飪中維生素損失的原因
維生素在烹任過程中的損失,主要是由於維生素的性質所決定的。引起其損失的有關性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氧化反應
對氧敏感的維生素有維生素A、E、K、B1、B12、C等,它們在食品的烹飪過程中,很容易被氧化破壞。尤其是維生素C對氧很不穩定,特別是在水溶液中更易被氧化,氧化的速度與溫度關係密切。烹飪時間越長,維生素C氧化損失就越多,因此在烹任中應儘可能縮短加熱時間,以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
2.溶解性
水溶性維生素在烹任過程中因加水量越多或湯汁溢位越多,而溶於菜餚的湯汁中的維生素也就越多,湯汁溢位的程度與烹調方法有關,一般採用蒸、煮、燉、燒等烹製方法,湯汁溢位量可達50%,因此水溶性維生素在湯汁中含量較大;採用炒、滑、熘等烹調法,成菜時間短,尤其是原料經勾芡下鍋湯汁溢位不多,因此水溶性維生素從菜餚原料中析出量不多
.熱分解作用
一般情況下,水溶性維生素對熱的穩定性都較差,而脂溶性維生素對熱較穩定,但易氧化的例外,如維生素A在隔絕空氣時,對熱較穩定,但在空氣中長時間加熱的破壞程度會隨時間延長而增加,尤其是油炸食品,因油溫較高,會加速維生素A的氧化分解。
4.酶的作用
在動植物性原料中,都存在多種酶,有些酶對維生素也具有分解作用,如蛋清中的抗生物素酶能分解生物素,果蔬中的抗壞血酸氧化酶能加速維生素C的氧化作用。這些酶在90℃-100℃下經10-15分鐘的熱處理,即可失去活性
維生素在烹飪中的變化
維生素是一類重要的食品營養成分,存在於動植物性食品中。食品中的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如肉類、乳類、血液、內臟),而水溶性維生素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如各種蔬菜、水果、糧食)。在烹飪過程中,從原料的洗滌、初加工到烹製成菜,食物中的各種維生素會因水浸、受熱、氧化等原因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失,從而導致膳食的營養價值降低。
一、烹飪中維生素損失的原因
維生素在烹任過程中的損失,主要是由於維生素的性質所決定的。引起其損失的有關性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氧化反應
對氧敏感的維生素有維生素A、E、K、B1、B12、C等,它們在食品的烹飪過程中,很容易被氧化破壞。尤其是維生素C對氧很不穩定,特別是在水溶液中更易被氧化,氧化的速度與溫度關係密切。烹飪時間越長,維生素C氧化損失就越多,因此在烹任中應儘可能縮短加熱時間,以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
2.溶解性
水溶性維生素在烹任過程中因加水量越多或湯汁溢位越多,而溶於菜餚的湯汁中的維生素也就越多,湯汁溢位的程度與烹調方法有關,一般採用蒸、煮、燉、燒等烹製方法,湯汁溢位量可達50%,因此水溶性維生素在湯汁中含量較大;採用炒、滑、熘等烹調法,成菜時間短,尤其是原料經勾芡下鍋湯汁溢位不多,因此水溶性維生素從菜餚原料中析出量不多
.熱分解作用
一般情況下,水溶性維生素對熱的穩定性都較差,而脂溶性維生素對熱較穩定,但易氧化的例外,如維生素A在隔絕空氣時,對熱較穩定,但在空氣中長時間加熱的破壞程度會隨時間延長而增加,尤其是油炸食品,因油溫較高,會加速維生素A的氧化分解。
4.酶的作用
在動植物性原料中,都存在多種酶,有些酶對維生素也具有分解作用,如蛋清中的抗生物素酶能分解生物素,果蔬中的抗壞血酸氧化酶能加速維生素C的氧化作用。這些酶在90℃-100℃下經10-15分鐘的熱處理,即可失去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