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課本上沒有說的歷史
-
2 # 蘭靈笑笑生
古代的酒是要“煮”一下的,其實現代老人以前也有溫酒的習慣。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去除雜質雖古代的酒都是純糧釀造,但是當時的技術有限,酒裡面的有害雜質比較多,通過一定的高溫,可以去除雜質,從而保證減少對人體產生傷害。
防止酸敗因為釀造工藝不成熟,酒液中有機物多,酒精度低,酒會在常溫下變酸,人們用加熱讓酒液保持在一定的溫度來保持酒的穩定,就像巴氏消毒原理一樣。但這個溫度可以想象一定不會太高,酒精的沸點在70多度,如果煮開鍋了,酒沒有酒了。估計這個溫度在剛好入口的50左右的樣子,只是猜測的喔,曹操也不會告訴你。
溫酒舒適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加入的是梅子,成熟的季節應該在9月前後,北方大地天氣漸冷,書中後文也有描述,大風即起,應該是比較冷的。天涼的時候,溫一溫口感更好,更好入口。
-
3 # 半山老人說歷史
曹操與劉備論英雄時,喝的酒要煮一下的原因不是天氣冷,若真的要把冷考慮進入的話,那它佔的比例只有5%,可以忽略不計。而煮酒更大的原因是另一個。
我們的糧食酒是通過釀造而成而產生的,所以說白酒在釀造的過程當中就會產生一定的乙醇,甲醇以及各類的微量酯,也就是乙酸乙酯。其中的乙醇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白酒。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釀酒技術沒有現在先進,在古代的時候,由於蒸餾技術的有限,所以說難免會在裡邊摻雜著一定的甲醇。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人身體使用過量的甲醇的話,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
4 # 瓷罐
不是因為冷,這裡的“煮”是溫的意思。古人飲食比我們現在講究,有儀式感。冷酒傷身這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溫酒,也就是熱酒、煮酒,飲酒前把酒熱一下,對身體有好處。關羽溫酒斬華雄,就是溫熱的酒還沒涼,還在冒熱氣。上點年紀的人一定記得家裡那把像寶塔一樣的錫壺吧,那就是溫酒的器具。當然,溫酒不是用火燒,而是把酒盛在易導熱的器具裡,比如錫壺,放在熱水裡溫熱,也叫燙酒。溫酒還有一種功用,就是古人的釀酒工藝比較粗糙,雜質含量較大,飲前溫熱一下,可以去除。
-
5 # 文銘初
肯定不是。
冷的話我覺得用“燒”酒論英雄比較合適,既然用了“煮”酒論英雄的話…我覺得大概是因為“微涼吧”,還不至於到冷的程度。
-
6 # 河西江東
古代的酒裡雜質多,喝之前必須要煮了過濾。三杯酒下肚人話就多了,古今都是這樣的。曹操與劉備這個層次的人在一起聊肯定離不開誰是英雄這個話題,當然曹操也在藉此試探劉備的心胸,順便抒發一下自己的胸襟!
-
7 # 影視叨叨濤
為什麼要煮酒呢?先得搞清楚曹操煮的是什麼酒
是白酒嗎?當然不是,中國是元朝才有白酒,蒙古人征服了中亞,西亞,也給我們帶來了蒸餾白酒的技術,所以,武松的十八碗酒肯定不是白酒。
是葡萄酒嗎?應該也不是,中中國人漢代就開始喝葡萄酒了,但是不流行,也就西域有葡萄酒。那些地方,在漢代是不在漢朝版圖之內的,葡萄流到內地的很少,曹丕就喜歡吃葡萄,但是卻沒有一句關於葡萄酒的,應該是不知道葡萄能糧酒,所以曹操煮的酒,也不會是葡萄酒。
是啤酒嗎?肯定不是,中國第一個啤酒廠的年齡還不如北京大街上隨便一顆老樹的年齡,曹操絕對沒有機會喝啤酒。
主角來了,是黃酒。黃酒有歷史,中國幾千年歷史,凡是說喝酒的,基本上都是說黃酒,鴻門宴上劉邦喝的,景陽岡上武松喝的都是黃酒。黃酒釀造簡單,酒精度低,營養豐富。就是因為酒精度低,加營養豐富,所以會有大量的細菌,煮酒就是殺菌。古代黃酒最出名的品牌應該是紹興女兒紅了。
最後總結:曹操煮酒是為了殺菌消毒,然後喝酒。
-
8 # 挖歷史的牆角
古代的白酒,大都是釀造酒,類似於現在的黃酒,所以古代有稱酒為“黃湯”。蒸餾酒始大概創於元代,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
通過這種發酵釀造出來的酒,含有大量的酸脂醇醛以及銅等微量元素,飲用之前將其溫熱燙熱,可以促進醛類有害物質揮發。
再者這種酒度數低,酒通過加熱後度數會升高,會很順口,口感更好,而且溫過的酒喝下去也可暖胃,不會傷身。這是古人的智慧之現。
所謂青梅煮酒,一為用青梅煮酒,《辭源》有說,青梅煮酒是“古代一種煮酒法”。按照這種方法弄出來的所謂青梅酒,屬於果酒的一種。
二是“以青梅為佐酒之物的例行節令性飲宴活動。煮酒乃暖酒也。”以曹劉二人當時的情況看,當是第二種,“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在這裡,青梅可以說是水果冷盤。由此,可以推斷他們所喝的酒大概為米酒或黃酒。
青梅果實成熟期大概在四五月份,也就是春夏之交,雖然古代氣候比現在會低一點,但也不至於太冷。所以他們煮酒不是因為天氣冷。
順帶說一句,古代的釀造酒度數很低,和現在啤酒差不多,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小說裡那些人物幾壇幾壇的灌,這其實不是他們酒量好。
-
9 # 西遊夢紅樓
試探什麼
曹操殺了呂布,帶著劉備回了許昌,準備讓劉備做個稱職的屬下,但劉備幹了件蠢事,他與漢獻帝攀了親戚!
曹操是大雄才大略的人,但心眼也小,對手下極好,但對危險的對手從來不會手軟:“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劉備發現攀親之事不妥,便向曹操要了塊菜園,天天看螞蟻搬家打發日子,雖然曹操沒有采納部下殺劉備以絕後患的想法,但還是決定試探一下劉備,擺了桌酒,哥兒倆今天好好嘮嘮!
煮什麼酒曹操對酒還是比較有研究的,詩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當然這裡的“杜康”指酒,而非杜康老爺子喝了曹操釀的酒,誇了曹操兩句,此酒甚好,可勘解憂!
煮酒當然得有酒,酒是什麼酒?
杜康始作秫酒,資料說這是高梁酒,但肯定不是燒酒,可以稱作米酒中的白酒,要知道燒酒是經過蒸餾提煉出來的白酒,而蒸餾酒是在宋代技術成熟,唐代可能已經出現,多位詩人曾在詩中提到“燒酒”。
白居易詩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
在三國,更可能的主流酒應是黃酒,黃酒溫後更顯可口,酒香濃郁,酒味柔和,溫酒中,對人體無益的甲醇、醛、醚類等有機化合物會揮發掉。
黃酒還是醫藥上很重要的輔料或“藥引子”,所以我認為三國中喝的酒很大可能是黃酒。
酒非好酒曹操既然煮酒與劉備論英雄,一句“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明明白白告訴劉備,天下就你我爭鋒,這酒看你怎麼喝法,敬酒還是罰酒?
敬酒
劉備為曹操所用,溫酒代表情誼,酒香正濃,溫度最好,一杯下去,便是主屬關係,從此便無劉皇叔,只有曹操手下臣子劉備!
今日煮酒,煮到最後,只剩一曹大英雄!
罰酒
劉備想自立門戶,曹操就將黃酒煮透,寡淡如水,代表曹劉之間的情誼結束,從此各自安好;下次再見,便是生死相搏之時。
今日煮酒,情義斷絕,他日馬上見真章!
《三國志》記載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劉備一聽,嚇得筷子都嚇飛了,掩飾過後便下定決心要離去,後劉備前去攻打袁術脫離了曹操掌控。
曹操“煮”酒論英雄實則在考驗劉備的野心,等同於把劉備架在火上烤,去留決定友敵,“煮”酒實則煮的是人心!
-
10 # 沉睡的天堂
這一段故事發生在曹操在白門樓勒殺呂布後,帶著劉關張三人回到許昌,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獻帝和劉備論上了親戚,並稱劉備為皇叔。
謀臣勸說曹操早日干掉劉備,免得劉備日後做大,曹操嘴上說:“實在吾掌握之內,吾何懼哉?”
實則還是有所顧慮,劉備之仁義天下知道,而關羽、張飛都是虎狼之將,於是就發生了曹操對劉備的考驗,發上了以上精彩的一幕。那日,風雨變化,天外龍掛,用現在的話說,發生了龍捲天氣,於是曹操指天為題,以龍的變化、升隱來暗指英雄的行為,這正指劉備的痛處,劉備就是擔心曹操把他當做對手,就是怕曹操把他當作英雄。
如果那樣,別說劉備要實現自己的政治報復,連人頭都會不保。於是在曹操追問他天下英雄時,他假裝糊塗,處處設防,甚至用一些其他人物來搪塞,比如袁紹、袁術、劉表等。以劉備的胸懷,這些碌碌為用之人,又怎麼能入他的眼睛?
而這些搪塞之語都被曹操寥寥簡略的評價一一駁回,針針見血。為了讓劉備露餡,然後藉機收拾他這個問題你最好親自去採訪下曹操曹操的目的只不過是想進一步試探劉備有沒有真正的野心而已當時在的心中,真正覺得能威脅他的,就是劉備,所以他說劉備是英雄,是想再次證實一下自己的判斷,看看劉備的反映因為曹操也是一代梟雄論才華和見識孫權和劉備都不及曹操能揭竿而起的人一定有很大的志向,在亂世中能苟存的人又豈是無能之人。
劉備常常一人在種菜,織草鞋,不是狗熊就是英雄,曹操多疑的性格使他去證實一下劉備的為人,不足為奇,故有煮酒論英雄。而他稱劉備為英雄或許只是客氣而已,又或是想劉備露餡。檢視每人之能力,看有誰可以與之抗衡,摸清對方的脾氣秉性,對後來的做戰有所準備因為曹操看得起劉備。全是胡說,原因只有一個----他喝多了。
呵呵感覺這事情真實性不強頗有“馬後炮”的味道三國演義杜撰的太厲害當時曹操是英雄不假劉備嘛差多了這事情值得推敲其實歷史就像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當權者寫的可信度都不高試探一下劉備是否有叛他之心不為什麼,自己得志想在還沒有得志的劉備面前顯擺一下,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劉備的志向,自私唄,目中無人……
試探劉備是否有大志是要知道劉備的理想。以便日後取得天下。此為知彼知己,百戰百勝。試探劉備,看他是否胸懷大志大概只是為殺劉備找的一個藉口吧。
-
11 # 久醉長安
這個問題問的好,為什麼曹操與劉備是“煮酒”論英雄而不是“喝酒”論英雄。這可以從酒的歷史和酒具的發展,還有當時的天氣條件來說。
酒相傳是黃帝手下杜康所發明。從現有文物考古資料來看,到三國時期,酒已經存在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那麼三國時期的酒是什麼樣子呢,又該怎麼喝呢?
現在我們所喝的白酒,大都為元朝時由蒙古人帶到中原的蒸餾酒。蒸餾酒特點:度數高味辛辣。而三國時期,蒸餾酒技術還不成熟或者沒有,那時的酒基本上都是低度的果酒或者糧食酒。低度酒雜醇很多,初飲無感,太多之後就會頭昏目漲,迎風就到。煮酒能夠有效降低雜醇,緩解酒後的頭痛。
另外,我們可以看三國時期的酒具樣貌。三國時期製陶也已經很發達,但是酒具依然還是青銅的,多為爵、樽等,為三足或者四足。很像縮小了的鼎。鼎這種器材,最早就是用來煮東西吃的大鍋。
東漢末年時期,根據現在的氣象學家和考古學家驗證,那時處於嚴寒期。淮河還曾經結冰——秦嶺淮河是我過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
綜上所述,那時天氣寒冷,酒又是低度酒,煮酒在當時應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應該有冷的因素在內。而且我大膽猜測,曹操與劉備所飲之酒應為杜康酒,這酒是曹操的心頭好。
-
12 # 山東火種電子商務
這個“煮”是有寓意的
明著是煮酒
其實是“煮”劉備
試探劉備的心思
當時劉備難受的很,也怕得很
如果有一句話說錯
那三國曆史就改變了
-
13 # 蘭崚王
曹操之所以要煮酒,因為他看劉備也是異於常人,抱負心很大。所以宴請劉備和其慢慢交談,類似於鴻門宴的樣子。用煮字,因燙酒要慢慢來,不用說是煮了,更要慢。形容曹操和劉備之間的智鬥,與當時情況的微妙。
-
14 # lx的小觀點
煮酒在古代是一種文化,其實就是把酒溫好,到了宋朝又叫燙酒,水滸傳裡經常出現,可能是古代釀酒技術不好,酒中雜質較多,按現在說法就是含有甲醇,溫酒有助於甲醇揮發,不至於喝多了難受
-
15 # 曼珠沙華是一種花
關於曹操與劉備要“煮酒”並不是因為冷,他呢在煮酒時加入了青梅,而青梅的成熟季節在夏季的8、9月份!由此推斷當時應該是夏季,所以並不會太冷。
還有一個原因是黃酒在加熱之後會更加香醇,在加入一些佐料比如說青梅、紅糖之類的味道更加獨特。所以古人也就喜歡上了在喝酒之前先加熱一下,並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慣!
-
16 # 劉小強童鞋
我先問一個問題。曹操和劉備是“煮酒論英雄”,為什麼關羽是“溫酒斬華雄”?
答案是,都一樣的事情,只是叫法不同。並且叫法,還是後人的叫法。
古人喝酒,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和林青霞一樣喝酒的。這麼喝的叫“紅牛”。
在古代社會,古人飲酒,一般是有錢人家,或者大型隆重的場合才會飲酒。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等文學作品裡面,對喝酒是有文學創作的成分在裡面。這些文學作品裡面內容,很多是根據創作者年代加工的。比如同樣是明代的文學作品《封神演義》,裡面提到“陳塘關總兵李靖”,商朝後期的武王伐紂時期,有陳塘關總兵這個職務?所以,大家看文學小說不要較真。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裡的煮酒論英雄,這裡的煮酒就是溫酒。
同樣都是喝酒,為什麼古人喝之前要溫一下、燙一下呢?
首先,古代與現代的釀酒工藝有著很大的差距。
古人的釀酒工藝比較原始,相比現在差很多。釀的酒裡面除了乙醇之外,還含有少量的甲醇等有害物質,飲用這樣的酒不僅會降低酒的醇香口感,而且對身體也有害,如甲醇被人體吸收後會有頭痛等症狀。
但是甲醇比乙醇沸點低,在同樣的溫度下甲醇比乙醇揮發地快。
所以酒在加熱後,甲醇會快速地揮發掉,這也是過去老人們常說的喝加熱後的酒不易頭痛的原因。
其次,與我們獨特的養生觀念分不開,就像喝水一樣,全世界只有中中國人講究喝熱水,因為我們認為喝涼水會刺激腸胃,導致腸胃虛寒。
同樣,喝冷酒也很容易將寒涼帶入體內,導致健康問題。
有句話說得好“喝涼酒是人暖酒,喝溫酒是酒暖人。”
其實喝酒溫一下挺好的,溫一下不僅口感好,而且還很有氛圍。
試想一下:燒個小爐子,溫一壺老酒,好久不見的友人突然造訪,多有意境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