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氣東來看點

    概括而言,中國古代書籍制度主要分為三大類,即簡牘制度、卷軸制度和冊頁(葉)制度。這三種書籍制度大體上代表不同的歷史時期,但也有交叉。

    簡牘制度: 簡牘制度是中國最早的書籍制度,對後來書籍形制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簡冊形制的書,其編連長度要視書籍內容的長短而定。但如果太長,抄寫、閱讀和收藏都不方便,因此就需要分成若干“篇”。每一篇往往是由若干支簡編成的一冊,然後合為一書,如《論語》二十篇、《孟子》七篇等

    卷軸制度

    卷軸制度書籍,包括帛書和紙卷書兩種形式。

    帛書與後來的紙卷,質軟而薄,卷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個軸,粘連在卷子的末端,以此為中心,從左向右卷。而竹木的簡冊,質硬且厚,最末一根簡就起著軸的作用,所以無須另用軸。這也是卷軸形制書籍之所以不包括簡冊的原因之一。卷軸制書籍所用的軸,要比卷子的寬幅稍長,捲起之後兩頭在外。

    紙卷的質地遠不如縑帛柔韌結實,所以也更需要保護。於是,在帛書卷軸上已開始採取的一些保護措施,到了紙卷時代,便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紙卷的卷頭,除了自身留有的空白“贅簡”外,往往要加一塊“包首”(後稱“包頭”),來保護書卷。包首或者用堅固的硬紙,或者仿效帛書,用絹帛之類的絲織品,中間繫上一根帶子,用來捆紮卷子,叫“帶”。為避免與他書混淆,並保護卷子不受磨擦損傷,還要用“書衣”包裹,叫作“帙”。架上的卷軸如果很多,為便於尋找,就在軸頭上掛一個小牌子,上寫書名和卷次,叫“籤”。這樣帶、帙、籤連同卷、軸,就構成了卷軸形制書籍的各個組成部分,這種卷軸形式一直沿用到唐代末年,才演化為摺疊形制,如經摺裝、旋風裝,並進而發展為散頁裝訂,導致了書籍形制上的一次革命。 冊頁(葉)制度

    唐代發明雕版印刷之時,書籍形制漸由卷軸向冊葉過渡。唐代後期出現了經摺裝、旋風裝,不過有的書籍也還用卷軸。所以早期的雕版印刷書籍,不像後世那樣單獨成頁,而是用比後代書版長而窄的長條形木版來刻字印刷,再把印好的印張粘連起來,捲成卷子或摺疊成經摺裝、旋風裝。大約從五代時期開始,人們便開始採用散葉裝訂的形式了,首先是蝴蝶裝,後來改用包背裝,最後是線裝。蝴蝶裝出現以後的散葉裝訂書籍,徹底改變了沿續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樣,是中國書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其方法經不斷的改進、革新,一直沿用到今天。 ★為何天文學等科學技術在明朝衰落,中醫學卻一枝獨秀

    明朝以後,統治階級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摧殘科學文化、窒息人們思想的“八股取士”,下令不準民間私習天文,研究曆法。同時,西方的傳教士介紹天文方面的書籍時,傳播地心說或者在歐洲都沒有市場的第谷體系。還有傳教士藉口中國儀器落後,把元朝郭守敬設計製造的天文儀器全部銷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榴樹中間的液是什麼顏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