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淞子

    為什麼現代不像古代出現那麼多令人傳頌的詩詞了?

    對你這個問題要做一點語詞分析、定義,才能回答的精準和全面。

    首先提問中的“現代”,我是不是應該理解成“現在”,即當代,或者最多理解成五四以後至今,即現當代?

    其次,“令人傳頌的詩詞”,一方面都是詩詞中的經典,是那種高品質的詩詞,另一方面某一首詩詞中有那麼一、二兩句特別出彩的高品質的句子,詩句得以傳頌千年,當然會連帶著整首詩詞也被傳頌了。

    所以你這個提問等於是在問,為什麼現當代沒有像中國古代那樣出現如此多的高品質的經典詩詞?

    1、中國詩詞歷史最早的源頭是《詩經》,《詩經》是一部詩詞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共311篇詩歌,中國古典詩詞發展差不多到了“五四”白話文運動啟迪下,很多詩人開始寫作白話文的新詩為止,這個過程其時間長達將近三千年,可是“現當代”即從“五四”新文學運動迄今才多少年?“五四”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以青年愛國為主要內容)是一起發起的,都是從1919年5月4日前後開始,到今天不過101年。我的意思是,即使中國現當代一百年裡也是高品質詩人層出不窮,即使這一百年裡國家保持平安、繁榮昌盛、持續發展,也終究不過一百年而已,和中國古典詩詞發展的三千年不是同等量級的時間跨度,僅僅是三千年的三十分之一。文學發展從初始萌芽到發展、到精品迭出,是需要時間、需要環境的,時間和環境是一個相互相成、相互養育的關係,一百年的時間裡要想培育出可以媲美三千年內湧現的詩人,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絕無可能的事情,無論這一百年如何高速的發展。所以現當代無法像古代那樣湧現出如此多的可供人傳頌的經典詩詞,實屬正常。

    不過,這還僅僅是原因之一。

    2、中國古代一向重文輕理,尤其是從“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開始,中國文學、乃至以文為主要趣味的文化發展,尤其儒家文化可謂高速發展,不僅僅創造了唐詩宋詞兩大文學高峰時期,在古典戲曲方面還有元曲這樣一座奇特的高峰,在敘事藝術方面從唐宋傳奇發展,最終還發展出了明清小說這樣的中國古典敘事體裁藝術高峰,此外在古典的琴棋書畫等藝術領域,其成就都可謂燦爛輝煌。其中,在很長時間內,尤其在唐宋兩朝,文章和詩詞寫作的成就,成為了官府錄用、提拔學生或者文人進入仕途甚至升官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而中國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精神之一就是學而優則仕,即你一生學習的主要動機和目的,就是為了當官,人生髮展輝煌的唯一標準就是當官,所以被後人譽為“詩仙”的李白一直沒能進入官場高層,成了李白一生最為沮喪、最為落魄的精神根源,而蘇東坡雖然其文才可謂中國古代數千年之第一人,但蘇東坡自己最大的志向並非寫出多麼驚世駭俗的詩詞或者文章,而是做官、是為朝廷、為皇帝、為國家服務。試想,在如此的精神動力驅使下,文才是如此的重要人生髮展之動力,幾乎到了全民發展文才、全民寫作詩詞(注:此“全民”確切的說應該是全部的讀書人)的境地,而這樣的環境延綿了多長時間,唐朝即便是從皇朝開始到安史之亂為止,也有137年,而宋朝從北宋開始到靖康之難更是長達167年,此後南宋時期雖然和金國、蒙古戰爭不斷,但後方的文人照樣平安生活,又是一百多年,此後元明清三朝數百年裡,學而優則仕始終是全國讀書人的主要人生奮鬥道路和方向。所以,從某種層面、某種角度來說,“學而優則仕”、重文輕理乃至儒家思想精魂等等,可謂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迭出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3、稍微懂點詩詞,或者經常大聲朗誦詩歌或者詩詞的網友應該明白,韻律文,尤其韻律詩詞句子,要比現當代的白話詩、散文詩的詩句朗誦起來更有一種朗朗上口韻味,中國古典詩詞從《詩經》開始,其一個主要特色、主要創作技藝、主要藝術追求內容,就是文體規整和追求聲韻規律,直到唐朝的近體詩和宋朝詞牌填詞,中國古典詩詞之對文體規整和韻律要求,可謂發展到了至高之巔。而嚴格的規整文體、嚴格的韻律要求,確保了詩詞非常適合大聲朗誦,所以中國古代讀書人從啟蒙教育開始,就是以大聲朗誦詩詞為主要教育手段之一的。我想說的是,中國古典詩詞的這一特色,也是其經典之作被傳頌數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從《詩經》開始到清朝末年的近三千年裡,文人玩出來的文學體裁一直都是以詩歌為主的,其他體裁為輔,從大眾欣賞,尤其是大眾中精英階層的文學欣賞層面來說,也主要是詩詞,中國古代文人的文章作為藝術欣賞的精品之作極少,絕大多數的文章都是做官文人的一種工具,其實屬於報告文、各種事件的分析文、過年過節的歌頌文、勸導皇帝的演講文,所以很多古典散文的經典之作,其實質也不過是類似工具性質的文章,一句話,在中國古代,文章屬於工具,並不被視作藝術,詩詞歌賦才是藝術,所以雖然有唐宋八大家的後人評選流傳,但其和唐詩宋詞的詩詞巔峰之後人評判,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到了今天也是如此,雖然我們的語文課本也有不少古典文章,但是和唐詩宋詞在今天的影響力不在一個層面上,這是又一個原因。

    5、最後還有一大原因,即大眾欣賞水準的緩慢提高,即便是精英階層的文學欣賞水準提高,也還是遠遠落後於時代文人在寫作藝術追求上的發展水準,尤其是五四運動後,中國現代的文人受到了西方文學理念的衝擊極大,開始追求人性探索、追求深刻性表達開始超過了追求社會性表達,追求文化藝術價值,開始超過了政治社會和道德價值訴求。但是大眾對文學的欣賞,並沒有及時跟上文學圈的提升腳步,尤其進入到現代乃至當代,尤其今天,大眾對文學的欣賞水準起碼有一大半人還在“下里巴人”層面,而從八十年代開始的詩歌,已經迅速的追趕歐美詩歌水準,雖然還落後一些,但大體上已經可望了,所以到了當代,詩人們的“陽春白雪”已經將今天大眾中的“下里巴人”遠遠甩在了後面,無論傳頌詩歌的主動性、人群數量或者渠道,都遠遠少於傳頌古代詩詞的,這個情況其實不止在中國,可以說在世界範圍都是如此,在歐美西方國家的文學發展也是如此,大眾對詩歌的欣賞大都還在“下里巴人”層面,而詩歌經典之作早已進入探索人性很深層次的“陽春白雪”層面,最好的例子就是在美劇中,不時的會有男女主角掉一些關於莎士比亞的“書袋”,但我還沒有看到過有誰掉一掉T·S·艾略特的“書袋”,因為從今天的欣賞角度來看,莎士比亞的作品要比TS艾略特的詩歌大眾化的多了。

    ——所有上述讓中國古典詩詞得以傳頌數千年的原因,中國現當代詩歌發展都是不具備的,不僅時間跨度還太短,僅有三千年的三十分之一,寫作詩詞也僅僅是文人的個人愛好,最多有報刊雜誌發表可以拿點稿費,但詩歌的稿費一向都是少的可憐的,所以大多數詩人除了最頂尖的幾個外,現當代詩人中大概還很少因為寫作詩歌而飛黃騰達的,時代對於現在的詩人遠不如古代那麼“捧場”;現當代的白話詩、自由詩也遠不如古典韻律詩詞那麼適合朗誦;今天的文學早已發展出了小說、詩歌、散文、劇本等四大體裁,其中尤以小說為大眾主要的欣賞體裁,欣賞詩歌幾乎已經成了小眾人群的愛好,沒有足夠的閱讀人口,再好的精品之作,也難以獲得人們的傳頌;而最後,今天的高水準詩人寫的詩歌,大多數都太“陽春白雪”,而今天的中國文學欣賞大眾,“下里巴人”層面的人口幾乎佔比絕大多數,這是金庸古龍武俠小說、瓊瑤式言情小說等大眾文學作品能夠在八九十年代開始,在大陸迅速得到傳播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中國當代詩歌、甚至現代詩歌中的精品之作也無法獲得今天人們傳頌的主要原因,今天還有幾個人知道郭沫若的新詩之經典之作《女神》?尤其《鳳凰涅槃》,八十年代我初次接觸到的時候,曾經閱讀了好幾遍,大半都背誦了下來,經常會把自己關在小屋裡大聲朗誦,可今天還有多少號稱詩歌愛好者閱讀過郭沫若的《鳳凰涅槃》呢?郭沫若這些新詩,從今天閱讀層面來說,並沒有多少深刻性,但是恐怕大眾中願意閱讀並且喜歡的人,還是太少、太少。

    最後,我將郭沫若的《鳳凰涅槃》的“序”的第一小節以及顧城的一首短詩謄錄在此,作為本文的結尾:

    鳳凰涅槃(郭沫若)

    除夕將近的空中,

    飛來飛去的一對鳳凰,

    唱著哀哀的歌聲飛去,

    銜著枝枝的香木飛來,

    飛來在丹穴山上。

    微微的希望(顧城)

    我和無數

    不能孵化的卵石

    壘在一起

    藍色的河溪爬來

    把我們吞沒

    又悄悄吐出

    沒有別的

    只希望草能夠延長

    它的影子

  • 2 # 一枝一葉總關情

    人類文明歷史走到今天,對於以景舒情的絕對佳句已經被前人挖掘完畢,實在想不出比古代人寫的更絕妙的好詩來。這是其一。其二,現代的自然風景和人情世故,地形地貌,沒有從前那麼古樸了,有的物種基本看不到了,比如掛著白帆的木船已經看不到了,江面上都是機器船,不古樸,沒靈感。還有漁火,油燈,不用挑燈看劍,一沒油燈,也沒有劍鞘,還有戰馬也於一九七四年宣佈全員退役,安享晚年,有的已不在馬世。沒有馬,聽不到馬蹄聲碎,等等,這一些民族文化的東西慢慢在消失,所以,古詩詞雖在,文物沒了,過去好的韌性刻苦努力的學風也沒有傳承下來,學文學學國學的大學生都在混,混到畢業,沒啥作品面世,有的還不如過去讀幾年私塾的寫作水平。眾所周知,開國元勳朱德,陳毅,老一輩革命家,有誰上過正兒八經的大學啊,他們為什麼才華橫溢,文韜武略,還留下許多名詩佳作,時勢造英雄是一個方面,他們嚴謹的學風和勤奮努力的精神,那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比及的。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強。希望我們的年輕一代,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揚帆濟滄海!

  • 3 # 西域小夥伴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幾個前提我們要弄清楚:古人可以作詩和現在很少有好的詩,有什麼關係。如果古人可以作詩和現代很少有好詩之間有必然關係,那麼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立,如果沒有,那麼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現在很少有好的詩,這句陳述或者疑問,能不能站住腳。如果不是現在很少有好的詩,而只是你無法欣賞到這些好的詩,那這個問題,就只是你的問題。提問的人,看待好詩的標準是什麼。相對於前兩個前提來說,這個前提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具備欣賞能力的人和一個不具備欣賞能力的人,兩者對好詩的評價將判若雲泥,所以如果只提問,而不說自己的欣賞能力,那麼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的。那麼談談我的觀點古代有令人傳頌的詩詞,現代也有,而且水平很高。 知名詩人的比如北島、王家新、西渡、翟永明、楊煉、餘秀華、王小鷹、于堅、芒克、鄭小瓊、歐陽江河、西川等,不知名的更多了。之所以你覺得古代的詩好,那是因為古人率先佔了相應的題材。古代的詩講究押韻和格律。在字數和形式上都有固定的格式,特別是對韻律的追求達到了極致。就律詩而言也是有許多人寫的,只不過名氣遠不如寫現代詩的人。主要還是因為李白、杜甫等古人的詩作珠玉在前,就算現代人寫的再怎麼好,大多數都沉入了不見人煙的谷底。同時,現代也有許多作詩的人,只不過真正讀詩的人少了,受眾變小了。在文學裡,小說佔據主流,自然而然的,詩在某種程度上被“邊緣化”“興趣化”“專業化”。而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幾乎只要識字的人都可以讀小說,讀不讀得懂其深層含義不說,但故事情節都可以理解。但詩就不同了,若不是對其有了解或興趣,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詩沒有意味、不知所云。另外,除了現代詩,如果同樣的題材,古人已經付諸詩文,現代人再寫,讀者也不會覺得震撼,或者這並沒有水平高下,而僅僅是時間先後。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節奏,生活追求,生活認知,知識獲取方式等差距。簡單的說,以前的古人以讀書為首,所以彬彬有禮,以德為先,現在呢?以金錢為首,爾虞我詐,以利為先。通訊方式和交通方式也變了,古人出行是坐馬車和坐船,傳遞訊息只能送信,古人學習的是四書五經。當今社會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放在古代獲取資訊的方式少,資訊匱乏,生活方式簡單,獲取知識的方式無非就是讀書,一旦有文學大家有新作出來,也極難埋沒,只是傳播較慢。現在呢?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傳播方式,各種各樣資訊氾濫,即便有傳世佳作,也會因湮沒在各種各樣的資訊中極難分辨從而導致你無法欣賞到這些好的詩。第三,看待好詩的標準,可能是與作者缺少情感共鳴。與其說現代詩人寫的詩不如古代詩人寫的好,倒不如說我們與他們情意不甚相通。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的灑脫,覺得他能拋下功名利祿,與酒為伴,一酒一詩,可是誰又知道陶淵明年輕時也是一個心懷天下的熱血青年,可無奈東晉時戰亂不斷,朝代更迭頻繁,他慢慢的對亂局失去了感覺,再加上他所處的時代也沒有為他的才能提供用武之地,不如蒙上雙眼,辭職回家種地,飲酒賦詩,做回最純真,最樸實的自己。21世紀,也有很多男男女女逃離北上廣,也有很多精英選擇停留農村,但這在本質上與陶淵明的無我之境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體面一點的生活,總歸做不到最最樸實的自我。年輕人也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回家就意味著要被父母催婚、催生,為人父母要圍著孩子轉,少年們則為作業所累。且不說女孩子,今天的男孩子也很難做到古人的灑脫,談何賦詩?簡單總結來說就是:古詩和現詩不能簡單的被拿來做比較,我們現代人的情感也是可以通過別的方式表達出來,同古人一樣著書立說,也能寫出很好的詩詞,只是因為情感略有不通,無法感同身受罷了。現當代也有很多堪稱名家作手的詩人詞人,但由於厚古薄今,文化斷層,宣傳過少,詩詞影響力也大不如從前,且各種資訊量過大導致優秀作品容易埋沒等諸多原因導致有這樣的觀點,更何況你看到的經典詩詞都是大浪淘沙不斷篩選出來的,經典的接受是需要時間的。

  • 4 # 春風化雨沐東方

    現代社會沒有詩詞大家,也不像古代出現那麼多令人傳頌的詩詞了。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知不覺中已經道出了今日詩詞所面臨的尷尬境地。

    那麼,現代社會究竟是為什麼不能出現為人稱頌的好詩好詞了呢?

    時過境遷

    正所謂今非昔比,如今的社會與古代社會早就大相徑庭了。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文化,自然會對詩詞產生不一樣的影響。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順應時勢方能開花結果,逆勢而為終究是竹籃打水。

    於是,從《詩經》《楚辭》的古風中,走向了唐詩宋詞的鼎盛,在後來的元曲、明清小說中,詩詞仍貫穿其中。

    飽讀詩書的學子們自然也是經常聚在一起談詩論詞,或者弄個賽詩會也是在所難免的。

    這時候,不僅僅是引經據典,背誦幾首詩詞那麼簡單。要是能口占幾句朗朗上口的聯句,那自然是會博得滿堂彩的。

    娛樂界也是如此啊,最著名的詩詞達人柳永,一生風流倜儻、縱情風月,他的作品歷來為青樓女子所鍾愛,傳唱不衰。據說,柳永死後,由很多青樓女子為他送葬呢。

    如今,早已時過境遷,傳唱詩詞的環境已經不多。早些年,有王菲將《明月幾時有》唱響,後來霍尊的《卷珠簾》也有些古風。

    而這些,在流行歌曲中實在是鳳毛麟角。因為現在流行的哼哼哈嘿,還有一些個不知所云的口水歌。

    古時候的人們其實很簡單,農耕社會尚不能普級義務教育,求取功名的畢竟還是少數。通過科舉走向仕途,是每個書生的終極目標。

    當然,走向了朝堂,一樣離不開詩詞的氛圍,詩詞是朝中君臣必備的文學素養。

    無論是劉禹錫的“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還是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都引起了人們很大程度的反響。

    就連詩詞質量不高的乾隆,一生筆耕不輟幾萬首,也在試圖寫出一二個精品。

    有時候,在乾隆、紀曉嵐、和珅幾人的鬥智與鬥嘴中,詩詞、對聯也是佔大部分內容。

    也許,在四書五經的薰陶中能談古論今方顯文人本色。

    如今不一樣了,雖然從政仍然是各種工作中排名靠前的佼佼者。但是,已經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時代。

    而這些個狀元,已經不是古時候的“狀元”了,能不能寫詩已經不重要了。

    如今的行業已經細分,細分已經從學生時代的專業劃分開始。不一樣的專業,不一樣的工作。

    更深層次的,還是工作所換回來的經濟價值,物質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至上的。

    只要能賺錢,誰還管你什麼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呢。

    即便是把詩詞的範圍外延至包含詩詞歌賦的傳統文化,仍然是教授的不能僅僅以它來謀生,考試的更不能僅僅以它為根本。

    在百花齊放的各類文化中,詩詞的陣地一退再退 。在白話文普及之後,新詩也曾頗顯風騷。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黑夜給了我黑的眼睛,而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一句句感情至深的話,一句句暗含哲理的話,敲打著人們的心扉,叩問著人們的心靈。

    後來呢,人們好像更加喜歡看故事,就算是這個故事編造的不近情理,只要讀起來爽就可以了。爽文一時爽,畢竟眼球經濟的能量是無限的。

    退一步講,即使很多人想寫詩詞,估計也得等先解決了小康再說,寫詩的想法,還是等等吧。

    看詩的人沒有了,寫詩的人也沒有了,又何談傳頌呢?

  • 5 # 軼心一文藝到底

    現代依然會有很多令人傳誦的詩詞,而且隨著全球國際化,我們的文化視野也越來越寬闊,更多非漢語國家的優秀詩歌作品也進入了我們的文化視野。

    這個問題應該倒過來去思考,為什麼現代那麼多優秀的詩詞,傳誦的機會卻少了呢?

    首先從詩詞本身來說,現代詩詞更講究整個詩歌傳達的意象與意境,而且文字上比較自由隨意,整體的長度又長,不像古詩詞有嚴格韻律,整體長度短,更容易上口和記憶。

    其次,從時代的環境來說,古詩詞的時代科技不發達,文化的形式較為單一,所以產量豐富,被人們傳頌和記憶的機會也比較多。而現代社會,科技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文化表現形式,不再侷限於簡單的文字,還有更多的表達方式,加上資訊的發達以及網路的傳播速度,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用於文化生活的時間變少了,所接受的文化產品變多了,自然而然,詩詞被傳頌的機會就變少了。

    最後要說的,還是現代人的心境問題。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裔詩人布羅斯基曾經說過,詩歌是語言的最高形式,欣賞和理解詩歌是需要靜下心來,用一個單純的內心來去體悟的。然而現代人所處的複雜時代和環境,使得人們無法有安靜和純粹的內心,靜下心來去欣賞一首詩,變成了一件很奢侈和難得的事情,更不用說去記憶和傳誦了。

  • 6 # 沙棘客

    現代人為什麼寫不出令人傳頌的好詩詞呢?個人認為有兩方面原因:教育方面和價值導向方面。不當之處,望指正。

    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古代的人專攻國學經典,於別的學科極少涉獵,別的學科在古人正統思想來說,是旁門左道淫思弄巧。一個人一生專注一件事,自然會別有建樹。如果涉獵太多,自然分心他用了。譬如近代名人曾國藩,在科舉的大時代裡卻專注實用科學,導致一直未有功名。無功名則無用武之地。如果不是太平天國起義造成大清時局動盪,就不會成就曾國藩,後人也就不會看到《曾子家書》了。因為寫了也沒人看。

    二,價值導向方面。

    中國曆經千年的科舉制度促使人們主攻國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不讀四書五經就不能出人頭地,不會詩詞歌賦就不能展示讀書人的才學。

    加上新文化運動之後,為了國家興亡,白話文徹底取代了文言文。國學漸漸的就被邊緣化了。人們驚喜的發現,即使不會四書五經詩詞歌賦也能很好的在社會立足,甚至還會活的更好,單純的學習"之乎者也"連工作都找不到。原來最不濟也能當個私熟先生,而今這個工作也漸漸不合時宜了。於是有條件的家庭都把孩子們從私塾中拽了出來,紛紛轉向實用科學。不會"之乎者也"怎麼了?不會"詩詞歌賦”又怎麼了?會洋務,會操作機器,會搞銀行金融反而活的更好!人們都把目光轉向了新型的各門科學技術。時勢所迫,傳統國學就逐漸沒落了!

    而今,隨著傳統文化的迴歸和受重視,學習國學也足以在社會安身立命。慢慢的,經典詩詞一定會重現華夏!

    由於本人才疏學淺,以上文字竟耗費了我兩個小時的時間,手機耗電量達百分之七十三。我是文字搬運工,手機屏純手寫。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文字的交流總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 7 # 書粉樂趣多

    所謂時勢造英雄,現代環境和古代環境有天壤之別,因此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我們熟知的“范進中舉”就是科考的悲劇人物。這就說明了當時社會環境下,書生們都會作詩作賦,所以出現許多令人傳頌的詩歌詞賦不足為奇了。

    第二、雖然科舉考試難上加難,但是科舉考試畢竟給了平民百姓一次機會,公平公正,打破了宦官壟斷。因此稍微有點錢的人家,如商人,都讓孩子從小讀書,唐寅的父親就在他很小時,請老師教他讀書,加上他聰明伶俐,第一次參加鄉試就拿到第一名。說明有更多的百姓加入到讀書求功名的行列。

    現代社會需要青少年用旺盛的精力,不僅學習好基礎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邏輯學等。更要掌握尖端科學,如核物理方面、定向能量武器方面、電磁彈射方面等等。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先進,更加有力量!

    今天,我們有更值得驕傲的、讓世人傳頌的北斗導航系統組網搭建完畢,有英姿勃發的航空母艦巡航在祖國的大海,有威武的東風導彈41保衛祖國的大地……當然,我們也要把古老的文化傳遞下去,用最美的詩篇,歌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任務團隊,港珠澳大橋團隊,航空航天等等我們這土地上的功臣和默默付出的英雄們!

  • 8 # 阿利8480

    清朝時期有趙翼在巜詩論五首.其二》就告訴人們:李杜詩篇萬囗傳,致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也許在過幾百年後的人,讀起現代人寫的詩也會感到很新鮮,但是,絕對不會超過古人,更不會超過唐宋詩詞。其中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古人文學文字基礎紮實,對文字的理解透徹,尤其是對相關的歷史、地理、典集典故、韻律等等掌握的比較全面,而且應用自如。比如唐詩宋詞中就運用了大量的詩經、楚辭等經典元素,運用了許多典故傳說因素。

    二是古人學習比我專心專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專心學習研究詩經楚辭,精通"四書五經",精通各種典集文獻,爛熟於心,倒背如流,得心應手,信手拈來。真正達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三是古人善於實現,也就是善於遊攬大自然,瞭解大自然,掌握自然規律,善於觀察善於發現。所說的"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四是古人善於總結創作規律,不斷賦予或探索創作方式方法,而且樂於交流唱和,推動了詩詞的發展。

    對於現代人來講,主要以自由詩或自由體為主,創作格律詩詞相對少,而且結合現實少,存在過度抒情,過度武文弄墨的感覺。

    哈哈哈哈哈。說不好,亂說。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 9 # 家藏詩香

    現代社會條件下的人,其實也有許多不如意處。比如當前大量的農業人口中,文盲或學歷特別低的人還是佔大部分的。至於真正本科畢業的大學生,甚至專科生,願意到農業現代化已經基本普級的廣大農村去開創事業,實現人生理想卻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務工者,有不少已經回到故鄉去尋求夢想,而成功的必竟僅是少數。這裡原因是很多的,大到政府優惠政策的落實程度,小到人員素質的教育提高成本太大,加之封建迷信和保守思想的千般來縛,使得同樣的山水,卻難以繪出精美的畫卷,同樣的天地懷情,卻無法寫出李杜的詩心。一是可能對詩歌寫作理論沒能掌握,二是手機的遊戲馬無用資訊佔據了思想的領地,三是本身對於古代漢語知識學習浮於表面,對於經典文學的系統學習尚還不夠。止於以上情況,又怎麼可能輕易寫出題目所指的詩來?其實古代人寫的詩幾本為律詩和韻詩兩種,故題目本身就沒能把思想表達準確。比如中央電視臺播出《中國詩詞大會》欄目中的康教授,他如果現場即興能作出一首格律完全工整的五、七言律詩來,那麼他也無愧於"教授”二字了。顯然,他試過,但水平比不上嗯“蓮花落”子的乞丐的。所以,作者出這個題目,也不妨先自已試試,十分鐘之內能否作出一首五、七言律詩出來,我們不要求曹植七步作詩了,要求十分鐘總可以了吧!別沒讀幾本書,就到處發貼,弄得自已好像嚴然早超越了康雷似。

    自勉

    我仗何由去賣弄?你憑井底出聲巨集。

    背書獨行一萬里,報負天涯建寸功。

    志篤腳輕終需嘆,知行重在合一中。

    無風自有升帆力,絕知滄海無浪平。

  • 10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現代出不了像古代那麼多令人傳頌的好詩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個人的學識與閱歷。古人生活較單調,讀四書五經,走科舉之路是他們出人頭地唯一的選擇,這也為他們以後寫詩詞歌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文人走上仕途後,總想施展抱負,報效社會。然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一個個碰得頭破血流,個人的政治理想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是他們寄情山水,作詞詠詩,以填補心中的失落和空虛。如大詩人李白,剛入朝幾年,就遭宦官讒毀,被排擠出京後,遊歷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才寫出了他那"驚天地泣鬼神"的一首首壯麗詩篇;蘇軾因堅持個人政治主張,遭到一貶再貶,才有了他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感慨。若沒有這些痛苦的經歷和磨難,如何能寫出這些偉大而不朽的篇章!

    社會發展到今天,已是高度的文明與繁榮。與古人比,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學習與追求的東西數不勝數,吟詩填詞只是極少數人在玩而已。現在的文化豐富而多姿多彩,除了電視劇電影面向廣大觀眾外,手機幾乎是人手一部,玩手機就如同穿衣吃飯,必不可少。而小品、相聲和歌舞等等文藝性的東西,都比寫詩詞的人多得多。況且,現代人生活高裕,衣食無憂,缺乏古人那些曲折的經歷和磨難,怎能寫出那些傳頌千秋的好詩呢?

  • 11 # 雲隱

    一、現在的中國社會精英不寫詩是絕對的主因。

    從大清完了,中國社會的精英就與詩詞告別了。除了科舉的消亡,文言文系統的決斷,更是西方堅船利炮帶來的西方文化與文學表達方式,統治了這個東方帝國。

    以現代科學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表達方式,一改中國傳統的文學、美學、音樂、禮儀、官僚制度等等,讓中國的社會精英告別了傳統的文化形式。白話文運動一方面讓中國走入工業文明下路徑,另一方面是掐斷了與傳統文化相連的根莖。

    這種以西方工業文明為核心的文化運動,一直到今天都在籠罩者華夏文明,這裡不求討論其先進性與時代性,只說現在的中國完全拋棄傳統帶來的現象。現在人不讀詩詞、不寫詩詞就是明證。(新詩歸於西方文化形式)

    而中國的精英不寫詩,等於中國的詩詞失去了最有價值的土壤和傳播途徑。現在的中國精英的文化表達從政府報告、科學論文、小說、戲劇、包括散文、詩歌都是這種沒有文化傳統根基的新事物,失去了根基就失去了美的內在和成長性。邯鄲學步,跟著別人屁股是永遠不會有出息的,只能拾人牙慧。

    不過,現在的社會精英已經反思這個問題。特別是隨著國力的增強,誰的心中沒有漢唐之夢嗎?這個漢唐之夢,肯定包括漢賦、唐詩、宋詞。所以,現在中國社會上覆興傳統文化就成為趨勢。從詩詞大會開始,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會接連不斷,這都是華夏文明覆興的號角。

    二、傳統詩詞與現代工業文明缺乏有機融合是又一主因。

    華夏文明最璀璨的光輝都是在農業社會的時候,詩詞歌賦也是如此。現在人類進入後工業社會,正在迎接人工智慧時代。傳統文化中很多部分與工業文明之間是有衝突、隔閡的,或是說有不相容的地方。這個我們不去探究,畢竟工業文明已經到了盡頭。

    現在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我們不應忽視傳統文化與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有機融合。而我們應該慶幸,人工智慧時代對於華夏文明的融合是非常融洽,這個很多人都沒有想到。

    特別是以漢字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相比較西方的拉丁字母文化,能更好的適應。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華夏文明將再次爆發出璀璨的光芒。而作為華夏文明的內涵之一,傳統詩詞也將又一次回到我們的身邊,回到我們的生活。

    但是,這種迴歸依然需要我們去改造,去適應。依然需要更多的精英,特別是理工男去承接這個重任。當西方文化一個又一個被人工智慧攻陷後,就會發現華夏文明的天然優勢。

    這個時代正在一步一步走來,同樣華夏文明的復興也正在一步一步走來。

    當華夏衣冠瀟灑天下,華夏詩詞大行其道之時,我們才能說,不負韶華不負卿。

  • 12 # 局中人手記

    這個問題太好了!而且也很難回答,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個人認為答好這個問題最起碼也可以得個博士學位吧!

    我仔細閱讀了所有的回答,大家從很多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和闡述,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看法:

    1、詩詞的沒落其實發生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從唐詩宋詞的高峰以後,元明清幾代在詩詞方面就已經全面衰敗。明清兩代小說題材盛行,能被人記住的詩詞已經很少,個人揣測這是因為文化普及,文字工作由高山流水向下裡巴人過度的一個必然趨勢;2、大量全球優秀的文學著作被翻譯過來,對中國的文學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式;3、科學理性思維的發展打破了某種夢幻的藝術情調,使人們開始懷疑詩人看待世間問題的思路,人們更加相信科學技術和經濟,而非賞析詩歌;4、科學技術的發展瓦解了人類曾經擁有的對日月星辰的幻想,而幻想和朦朧感是好的詩歌的先決條件;5、白話文的普及,立足點在於通俗易懂,傳遞知識和資訊,而文言文天生有詩歌韻律美。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淺見。我認為詩歌藝術不會就這麼沒落,隨著人類開拓宇宙空間,進入星球航程,將會有新的更高藝術水平的詩歌湧現。因為詩歌永遠歌頌夢想、勇敢和家園。

  • 13 # 舊書齋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我也寫過不少現代詩,對於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得從古代和現代兩個方面來回答。

    先說現代詩

    現代詩從民國初年,就開始出現,大量詩人開始突破格律詩和古詩詞的桎梏,嘗試一種更新鮮的詩歌創作模式,胡適先生的《嘗試集》就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這時候寫現代詩的人,大多數都是有著相當厚重的文學基礎的人,雖然當時不少現代詩,還沒有突破古體詩的限制,但也出了像是《再別康橋》《雨巷》等膾炙人口的現代詩經典之作,而這些作品,傳誦到現在,依然具有相當生命力。

    隨著現代詩逐步成熟,現代詩受眾面不斷的擴張,因為現代詩門檻很低,低到把一段優美文字分段,就可能是一首現代詩。這種低門檻造成了詩人的增加,也造成了質量的下降,傳世作品就少了很多。

    而經濟發展對於現代詩歌的影響也頗為重要,人們娛樂方式多樣化,選擇的餘地很大,很多人並不在乎現代詩,也不喜歡現代詩,而更有一些詩人,為了追求流量和知名度,故意製造大量噱頭,讓現代詩成為很多人眼中的笑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詩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影響了現代詩整體質量,讓人不忍卒讀。

    再說古代詩歌

    古詩的生命力在於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在歷史長河中,會有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歷朝歷代雖然不斷整理收集古詩,但也在選擇性淘汰,這些淘汰的古詩詞,有些可能是佳作,但相當一部分古詩詞的質量並不上乘,而流傳下來的古詩詞,多是質量高,流傳度廣,受人歡迎的詩歌作品。

    古詩詞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變得歷久彌新,這是隻有百年曆史的現代詩所不具有的優勢。現代詩要發展,更主要在於詩人對於現代詩要充滿敬畏,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抵抗的了誘惑,不要為了成名,營造噱頭,這樣才能改變人們對現代詩的不良印象,讓現代詩發展更加順利。

  • 14 # 學海無涯長安貓

    其他朋友做了很多方面的精彩回答,我個人補充一下,常用的中國文字也是有限的,好的詩詞組合、好的想法古人差不多也想的幾乎可以說是窮盡了。加上古人也沒有更多娛樂,很多人一輩子就專心於學問,現代人很難比得過。

  • 15 # 江南兩毛

    當下文化大融合,可以說錚錚向榮,又可以說文化成了消遣的工具。現在各種視訊,以及網際網路的衝擊。人們的生活情趣發生了改變。單一的文化形式難以自立潮頭,而是各種文化體形式相互交合。再者物慾橫流的衝擊,文化更多的是一項服務。相對於文學,快消文化反而佔據上風,更能在忙碌的生活中獲得慰藉。而對於精研文化的人,在不受重視的情況下,越來越少,精品也就越來越少。真正反應時代的文化大師,當下未曾出現,也就能理解了。現在更多人去研究雞湯,研究職場,這顯然與文化相差甚遠。其實,我們社會迫切需要引路的文化人,時代文化的解讀者,而不是寡然無味為了金錢而寫出的鉑金文字。或許,未來會出現這樣的人物

  • 16 # 戲馬臺

    唐宋詩人詞人把場景描繪的美妙絕倫,後人很難再超越,主要白話文的普及和傳播手段的多樣化造成傳頌經典詩詞少了,後來有的文人也作詩,但缺少推廣的土壤,慢慢就只能傳頌已經很經典的唐宋詩詞了

  • 17 # 取金記

    這要從幾個方面來回答。

    現代最主要的文學樣式已不是詩歌,而是小說。雖偶有詩歌佳作面世,但受眾面不廣,傳佈也不廣。現代詩歌最主要的樣式已不是律詩或絕句,而是現代自由詩。自由詩不講究韻律平仄,且篇幅較長,不易誦讀,不太符合中中國人背誦的習慣,即便有佳作面世,也引不起人們的欣賞慾望,只在小圈子小範圍流傳。像《死水》、《天上街市》、《雨巷》、《再別康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等,都知道是傳世佳作,但知道的人還是無法與知道古體詩詞佳作的人相比。現代人讀書、娛樂的形式多樣多元化,早已不是古代那種除了讀書別無娛樂的時代。詩歌只是眾多形式中微不足道的一種,且它有較高的書寫、鑑賞門檻要求,做不到大眾化,人們的目光早已不在詩歌上面,所以,即使有佳作面世,也引不起人們的欣賞慾望。

    所以,現代不是沒有像古代那樣傳誦的詩歌,而是時代變化了,人們關注的重點也變化了。

  • 18 # 白水老哥說歷史

    實用才有存在的價值。

    就像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因為沒有實用性,沒有傳承,很難保護。

    唐宋的科舉考試是考詩賦的,詩詞在古代是謀生手段,所有人都寫,自然有好作品。。

    今天的高考是不考詩詞的,大多數行業也用不到詩詞,所以學習和寫作詩詞不是必要的,只是一些人的愛好。即使有人會寫,也少有人會欣賞。

    今天寫詩詞和談詩詞的人,基本都是為他的主業服務的,要麼是老師,要麼是媒體人,要麼搞講壇掙錢。

    沒有人寫,哪來的好詩詞?

    如果把李白和李清照放到現代社會,估計也不會去寫詩詞,可能會投入到晶片或金融這些最火的行業。否則,就得喝西北風。

    等哪天高考考詩詞了,公務員考試考詩詞了,或者詩詞能賣大錢了,自然就會出現傳頌千古的作品了。

    俗不?這就是人性。不能拋開人性談高雅。

  • 19 # 雨彤文武燴

    不是完全沒有,比如毛主席詩詞就很好,但確實不多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與古詩詞的實用性有關,還有2個次要原因。

    一、詩詞的實用性日益降低

    1,最初的《詩經》,談的都是國家大事,實用性極高

    古代的文化普及率相當低,能夠讀得起書,並能創作出壓韻,且有音樂感的詩詞,有一定難度。最初的詩都與統治有關,最初的作者必然是貴族或落迫貴族。如果詩詞做得好,享有的待遇也很高。

    2,從《楚辭》開始,詩開始表達個人志向,仍然具有實用價值

    屈原是楚國貴族,《楚辭》中反映的是自己忠而被謗,不能實現政治抱負的苦悶,也還與國家大事相關。屈原被楚王疏遠,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悲劇,甚至與楚國國運相關,這傳頌度能不高嗎?

    漢朝流傳下來的詩是“樂府詩”,“樂府”是朝庭設立的音樂機關,繼承了周朝“採風”的傳統。因此“樂府詩”真實描述了民間的苦難,非常容易與人共情。

    詩至唐朝走向輝煌。這時候造紙術已經發明,讀書難度降低,科舉制剛實行不久。詩寫得好,可以在讀書人中得到極高的聲譽。甚至如李白,不經科舉考試可以取翰林之位。白居易因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在首都長安少年成名。

    我們覺得詩人在唐朝很風光了是嗎?並不!翰林並沒有實權,相比周宣王的老師,相比屈原,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唐朝之所以成為詩的高峰,實在是因為讀書人太多,寫詩的人太多了。

    3,宋詞講的是閒情逸志,實用價值降低,但當時宋朝制度可以支撐其創作

    宋朝活字印刷術都出來了,宋朝的經濟很發達,讀書人更多了,宋朝的士大夫待遇很好,宋朝有官妓制度……閒來無事,填幾首詞讓坊間傳唱,是當時官員的消譴,即使大文豪也樂此不疲。那麼多精英都填詞,留下的作品能不好嗎?

    4,明清時期,詩詞實用性進一步降低

    多數讀書人,把精力用在了科舉文章上,有閒暇的時候,寧願去寫散文、小說。散文說理比詩詞透徹,小說更直觀反映現實生活,論實用性,都比篇幅有限、形式主義更強的詩詞好很多。不過“四大名著”中,都夾雜了不少詩詞,特別是《紅樓夢》中的詩詞,還能給人很深的印象。

    5,至於現代社會,詩詞還有實用性嗎?

    當下最實用的學問是數理化,是科技,是金融……都與詩詞八竿子打不著。閒暇的時候,大家都在刷手機,注意力渙散,知識碎片化。

    二、創作難度大

    像詩詞這樣的短篇作品,需要對思維的高度概括,需要對生活很深的體悟,熟悉韻字,格律詩需要熟悉格律,詞需要熟悉詞牌、平仄和字數限制……不是那麼容易創作的。

    三、創作人少

    即使央視組織復興詩詞的節目,也只能像“詩詞大會”那樣,重點是背誦;或者像“經典詠流傳”那樣,重點是吟唱。還在創作古詩詞的人太少了,人少了精品自然也少,精品少關注的人就少,惡性迴圈了吧。

    結論:一、不實用;二、創作難度大;三、創作人少。所以,現代出不了傳頌度高的古詩詞,不是很科學嗎?

  • 20 # 南山劉向雄

    夏商周詩經、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看到沒,古典藝術發展到清朝已經很尷尬了,藝術總共就這幾種形式,前人已經文采飛揚地寫出了千古名篇、千古名句,後人再創新似乎難以達到歷史的高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自唐朝以後,文人還照例寫詩,如《宋詩三百首》、《清詩選》,都洋洋大觀,但很難出名句。我們所熟知的大概只有宋朝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有明朝于謙的“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宋詩的代表,說理不講情,難以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至於清朝,或許只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作為文字獄的源起而熟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股開戶可以在網上辦理所有手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