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陶心暖
-
2 # 九月
轉自網路:
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或者長輩對我們說,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讓弟弟妹妹,要學孔融讓梨,要把大的讓給弟弟妹妹,或者好朋友。
當我們長大成人為人父母以後,我們也會習慣性地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的孩子灌輸這種觀念,因為我們心中也堅信:謙讓是一種美德。
這時,堂妹就走過來對我說:“你不要強迫她,這是她的東西,她有權利決定要不要讓給別人玩啊!”
說完,她又轉過身去對她自己的女兒說道:“寶貝,這個玩具是姐姐的,沒有經過姐姐的同意,你就不可以拿她的東西!就像別的小朋友到我們家裡來玩,沒有經過你的同意拿了你的玩具,你也會不高興啊。要不你去給姐姐商量一下,讓她把玩具借你玩一下吧,如果她不願意,你就換一個玩具玩好嗎?”
堂妹的小女兒聽了媽媽的話,就走到我女兒面前,奶聲奶氣地喊到:“姐姐,你可以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會兒嗎?我玩一會兒就還給你!”出乎我意料的是,我女兒立刻笑著把玩具遞給了她。
堂妹讓我見識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第一,孩子也有支配自己東西的權利,屬於她的東西,她高興就分享給其他人玩,不高興也可以選擇拒絕。第二,孩子們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他們的問題可以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又有一次,我陪女兒去動漫樂園玩。我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喜歡自己坐在一旁玩手機,讓孩子自己去玩滑梯,跳蹦床什麼的。只是這一次,當女兒在盪鞦韆時,一個比她大的小姐姐一直站在她旁邊說著什麼,我剛好瞧見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詢問她們發生了什麼事。
小姑娘理直氣壯地對我說:“我要坐這個鞦韆!”
女兒望著我的眼睛,等著我的回答。我一下子明白,我的回答對她而言很重要!明明是女兒先坐的這個鞦韆,她沒有理由無條件地謙讓!
於是,我很認真地對小姑娘說:“你想坐這個鞦韆沒有問題,可是你得排隊啊,因為凡事都要講先來後到吧!”
誰知小姑娘繼續很理直氣壯地反駁我:“明明是我先到啊,我來了很久了,只是剛剛去玩滑梯去了!”
聽了她的邏輯,我反而笑了。原來,在小孩子的世界裡從來都沒有惡意,她是真的覺得自己是佔著道理的呀。
小姑娘聽了我的話,似懂非懂地思考了一下,然後對我女兒說:“好吧,你先玩!”
而我女兒這時候竟然對我說:“媽媽,我不玩這個鞦韆了,我玩夠了,我們去玩海盜飛船吧!”我看著她的表情,臉上充滿了笑意和滿足。我知道,這一次,她是真的很開心,因為她的媽媽沒有無條件地讓她謙讓,而是站在了她的這一邊,用心去理解了她的想法和感受。
2歲多的孩子處於道德的“無律”階段,他們尚不能將自身與外界區分開來,還不具備認識規則、接受規則的條件,他們還不能對行為做出一定的判斷,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3歲左右是兒童品德萌芽和產生時期,這個年齡階段兒童的道德是一種水平較低的最初道德,但是兒童並沒有在這個階段上止步,而是仍在積極發展。
4-5歲是兒童道德總體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不過,此時兒童的品德發展繼續保持從他性的特點,即此時的兒童遵守道德規則不是出於內心對道德規則的理解和心悅誠服,而是出於對某種外在權威或制約力量的服從。
5-6歲的兒童認為凡是規則都得遵守,行為的標準就是不能破壞規則。
三歲孩子一旦表現出不願意,或者不高興,我們父母就給孩子貼上“不懂謙讓”的道德標籤。事實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品德才剛剛萌芽,既不懂“謙讓”為何物,又不懂為何要讓弟弟或妹妹。所以,父母切忌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那麼如何培養懂“謙讓”的孩子呢?
1.尊重孩子道德認知發展規律
雖然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品德良好,但培養孩子“謙讓”品德,也必須遵守孩子道德認知發展規律,不要因為面子而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2.父母言傳身教是根本
道德其實是一個特別空洞的詞,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所以,在孩子尚不能理解的年齡,我們很難給孩子講明白“謙讓”為何物。不過,孩子天生具有模仿能力,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悄無聲息地落入孩子的眼中,所以,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所以,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父母自己做一次。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3 # 木喬家庭教育
“弟弟妹妹小,讓給弟弟妹妹吧!”
看到這句話,內心非常有感觸,我就是在父母這句話的催眠下長大的。
作為一枚懂事聽話,渴望得到父母關注的老二,從小我就知道,好吃的要留給妹妹,我幹活妹妹在一旁休息,打架了先挨訓的先是我……
有一次媽媽做早飯,把鍋裡的雞蛋基本都給了妹妹,我端著一碗麵條,感覺到媽媽的偏心,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內心充滿委屈、難過,眼淚滴滴答答掉在那碗麵條裡……
在這渴求之下,還隱藏著一絲恐懼:好像我不可以不這麼做,不可以先考慮自己。如果我先考慮自己,我就是自私的,我就是不會得到愛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對孩子說這句話的人,最後都會產生和我一樣的心理。
和孩子的成長最有關係的,是父母的狀態。
如果父母不能為自己考慮,充滿了無價值感,“弟弟妹妹小,讓給弟弟妹妹吧”這樣的話,傳遞給孩子的必然不是謙讓,而是不被重視。
說實話,很多教育理念就是這樣根深蒂固。即使我的姐姐小時候也被媽媽說這句話,現在到她這裡,她還是會對老大說:弟弟小,把玩具讓給弟弟。
所以,很多媽媽在說這句話時,只是一種無意識地重複,並沒有真正意識到,這句話的威力,以及對孩子的影響力。
第二,趕緊讓我清淨一會
面對兩個以上孩子,媽媽實在是筋疲力盡,只想用這句話趕快結束吵鬧、爭搶的局面。
二胎家庭,必然存在資源爭搶,誰擁有的玩具多,似乎就能證明媽媽更愛誰多一點。
老大對於老二的到來,本來就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還要被媽媽壓迫讓玩具,更容易感受到媽媽的偏心。
這是德國系統排列大師海靈格提出的重要理念。
只有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愛才會順暢流動。
孩子之間的序位很簡單: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老大的位置上,擁有優先決定權。是他拿到手的玩具,他可以決定讓,還是不讓。
當然,承認老大的位置,相對應的是老大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這是你的弟弟妹妹,他們跟著你的腳印長大,你選擇讓還是不讓,會影響他是否讓給你,以及他們和小朋友玩玩具時候是否分享。
媽媽可以幫助老大確立和弟弟妹妹玩耍的規則,輪流玩玩具,或者我讓給你,需要你以什麼東西來交換。
如果媽媽能清晰地讓老大明白,自己的位置,以及相對應對弟弟妹妹的影響,媽媽的任務就完成了。
剩下的,就交給孩子來解決。
傳遞給每一個孩子,你是獨特的,教給孩子規則,但不必事事充當裁判,這才是聰明媽媽的選擇。
-
4 # 有朋來之遠方的客人
人太難了,我母親從親就失去雙親,可能是兄嫂帶大的緣故吧。要求大兒子媳也要帶弟姝,現在都成仇人了。父母也過得不是很好。這可能是傳說中的因果報應
-
5 # 秦六六掰親子
這樣的媽媽只是不肯承認:
我不想花時間精力安撫孩子,老大把你的需求給我壓住,消滅。
這是媽媽的侷限,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必須老大讓老小,因為媽媽也沒有被正確的對待,所以,不知道該怎麼正確的愛你們。孩子你受委屈了[給你小心心]
-
6 # 周躍嶺1
我倆兒子,我從來不說這樣的話,孩子在我心中一樣重要,都是我的全部,孩子小的時候,爺爺奶奶不照顧,都是大兒子帶小兒子,倆兒子感情非常好。偶爾吵鬧,我會慢慢勸導,即使現在有了分歧,我也會從中說和,給他們講道理,爸爸媽媽離開人世,你倆是有血緣最親的人,孩子們都明白。
回覆列表
並不能,我認為。
謙讓雖好,卻是在自願的前提下,被脅迫的謙讓不僅無助於養成謙讓的品質,還會埋下怨恨的種子。
因為,大讓小,其實是沒有道理的,也不是成年人的遊戲規則,只不過是父母為了自己省事而對孩子提出的要求。
我自己有兩個孩子,相差5歲。我觀察到,每當家人對哥哥說“你是哥哥,讓讓弟弟”的時候,他就異常地氣憤,但又不知如何反駁,那感覺就是:這句話聽著不對,但又是事實,我不知道怎麼駁回,但不駁回又感覺很憋屈。
我想,這是很多老大都會有的心理活動和情緒反應吧!
所以,我會跟家人說,不要再跟孩子說這句話了。很多事是可以依照規則執行的,比如只有一個玩具時,誰先拿到誰玩,可以想辦法商量,但不能被迫相讓。
如果大的願意讓著小的,我希望是出於愛。我經常會把他們之間的互動轉化成彼此喜歡的訊號,以此促進他們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