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sspe3741

    一、單字解釋:1、恆:常常。2、其:如果,連詞。3、窮:走到盡頭。4、隟:指空閒時間。5、日:每日,時間名詞作狀語。6、覺:睡醒。7、緣:沿著。8、遨:遊賞。二、字詞翻譯:1、僇人:同“戮人”,受過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故自稱僇人。僇,通“戮”,恥辱。2、惴慄:恐懼不安。惴,恐懼。慄,發抖。此意為害怕政敵落井下石。3、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緩行的樣子。4、漫漫而遊:無拘無束地遊。漫漫,不受拘束的樣子。5、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類的人,指愛好遊覽的人。6、回溪:曲折溪流。7、幽泉:深僻的泉水。8、無遠不到: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9、披草:分開草。披,用手分開。10、傾壺:倒盡壺裡的酒。傾,倒出來。11、更相:互相。12、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裡也就有相同的樂趣。所極,所向往的境界。極,至,嚮往。擴充套件資料文章簡介:《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此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醜惡的無奈之情。寫作背景: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遊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遊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文章賞析:寫始遊西山時的心情及對西山景色總的評價:怪特。作者自稱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恆惴僳”(常常驚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貶後的心情。這三個字既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又同下文遊西山時陶醉一於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貶永州,時時感到屈辱、壓抑,政治上失敗,才華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負無法實現,於鬱悶痛苦之中,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裡,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遊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閒雅計程車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遊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遊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託。因此,這個開頭也是他遊山玩水的緣由。首先寫行動,在“行”“遊”兩個動詞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兩個重疊的形容詞。“施施”“慢慢”,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心的外在動作。透過外在動作的描寫,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在遊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日與其徒······無遠不到”寫始遊西山前之所見,“到則披草而坐······起而歸”寫當時之所為和所感。“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夢也走到這種境界,這句話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於山林美酒之中,實際上內心深處的鬱悶並未得到排解。哲時得不到施展的抱負仍然是夢寐以求,他希圖借遊樂飲酒以求忘優的目的沒有達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左後腰內部常會痙攣狀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