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84811990667

    《三國演義》對飲食交代不細緻僅描寫"水陸畢陳"   宋江道:“得些辣魚湯醒酒最好。”戴宗便喚酒保,教造三分加辣點紅白魚湯來。頃刻造了湯來。宋江看見道:“美食不如美器。難是個酒肆之中,端的好整齊器皿。”拿起箸來,相勸戴宗、李逵吃……戴宗道:“兄長,已定這魚醃了,不中仁兄吃。”宋江道:“便是不才酒後,只愛口鮮魚湯吃。這個魚真是不甚好。”戴宗應道:“便是小弟也吃不得,是吃的不中吃。”……戴宗叫酒保來問道:“卻才魚湯家生甚是整齊,魚卻醃了不中吃。別有甚好鮮魚時,另造些辣湯來與我這位官人醒酒。”   《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王)允拜謝歸家,水陸畢陳,於前廳正中設座,錦繡鋪地,內外各設幃幔。次日晌午,董卓來到。允具朝服出迎……進酒作樂,允極其致敬。天晚酒酣。   《三國演義》第八回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講的都是英雄的事,不過,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大的方面不論,且從飲食方面來談一談。   “水滸”講的是江湖,人在江湖走,如果從飲食角度而言,也就是從一家酒店走到另一家酒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自然是必須要展現的細節,酒囊飯袋不是英雄,但喝酒吃飯卻能為英雄增一段蕩氣迴腸的波瀾。宋江在江州城潯陽樓上吃魚,便衍生出一大段故事。   宋江聽說江州魚好吃,一吃卻失望,原來是醃製的,不中意,嘴巴上卻斯文,只說這酒樓器皿好看。戴宗看出公明哥哥的心思,問酒保要鮮魚,結果說沒有,這就為鐵牛大鬧潯陽江,和浪裡白條水路廝拼埋下伏筆。莫小看一碟子魚兒,那是英雄要起波瀾顯身手的憑藉。瞧其寫食物何其細緻:三分加辣點紅白魚湯,醃魚,鮮魚湯……   《水滸傳》裡諸如此類的描寫很多,例如好漢一進酒店,就大叫酒保來幾斤牛肉、幾個饅頭,而且細緻到放不放蒜泥,雞要幾分熟。   這大宋江湖,沒有酒肉的襯托,哪來英雄?   《三國演義》則不然,且看王允宴請董卓,吃什麼,喝什麼,都沒有細緻的交代。對於吃的,只有一句“水陸畢陳”,水裡和陸地上的菜都準備好了,根本沒有交代有什麼魚湯,醃的還是鮮的。至於酒,也就說喝到天晚而已。“三國”對於酒肉的描述,是粗線條的。因為歷史舞臺不同,所以歷史英雄不是從一家酒樓到另一處酒樓,而是從一座城池到另一座城池,從一個國度到另一個國度,筆墨要花在大事件上,根本沒有餘墨勻給那些酒肉。   雖然《三國演義》中也有張飛使酒,諸葛亮送好酒上前線的故事,但是跟景陽岡武松飲酒相比,已很粗略了。前者僅僅說到酒而已,後者卻描述到喝多少碗,喝醉後有何反應等,例如“透瓶香”、“出門倒”。   為何會這樣?除了題材使然,也因為掌握材料程度的不同。《三國演義》裡的飲食是東漢時候的,吃什麼,喝什麼,有什麼花色,元明時代的人是不清楚的,而《水滸傳》裡的飲食是宋朝的,相隔不遠,元明時代的人還比較瞭解。因此,《三國演義》對飲食一筆帶過,《水滸傳》則不僅細緻描寫,而且還以此為故事的元素。   所以,題材不同,掌握的材料不同,描寫側重點就不同。歷史小說在某些生活細節上其實還是適宜粗線條的,因為對生活、對那些無關緊要的人物描述過多,反而會傷害整部小說的大氣,這也是後來眾多歷史小說總是超越不了《三國演義》的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辦?孩子不愛講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