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禁火,自古有之。有人說是因介子推在這一天抱樹被焚而死,於是燒火便成了忌諱,不能燒火則無法吃熱乎的,只能吃冷食,故曰“寒食”。然而介子推到老也不知道自己竟在年輕時被火燒死,寒食一事,也就沒辦法起源於介子推。關於此事,前人已有考究,不必贅述。將習俗強行關聯到英雄人物身上是民間常有的事,這雖有益於我們想象和景仰英雄人物的生平,卻總不免附會之譏。 清明前後禁火的緣故,《冊府元龜》是這樣寫的:“龍星,木之精也,春見東方,心為火之盛,故為之禁火。”東方的百姓多貼“青龍”二字表示騰達與祥和,在四方中東方正是青龍而為木。龍星在春天出現在東方,皇木在位,故而這個時節最怕出現火,因為火是要燒木的,因此禁火也成為必要。 以五行強行解釋在很多人看來可以說是一種迷信,不過主張清明前後嚴禁煙火卻並不是迷信的體現。 周朝規定春季是要禁火的,尤其是二月,更是不允許出現原野山林中出現火星。民間也不容許生火做飯,百姓只能吃冷食。有專門管理火禁的工作人員,一直振鐸提醒人們不要生火,名曰“司烜”。烜,大火也。(《周禮·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這項規定絕不是管理者閒的沒事幹拍腦袋想出來的,很多地方春季實在是太過乾燥,風又大,草木枯燥,所謂“乾柴烈火,一點就著”,引發森林大火可不是鬧著玩的,是要死很多人的。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制定這樣的規矩,是經歷了多少慘痛的教訓以後才發生的事。 不過,後來怎麼又改燒紙了呢? 在紙張未被髮明出來以前,祭祀是沒辦法燒紙錢的,這點毋庸置疑。紙錢是漢代以後魏晉時期新興的風俗,先秦的人們倘使要給死者錢花,則用泥或其他東西(鉛、錫)捏造陶幣陪葬。而紙錢因為是用“紙”做的,便於焚燒,化為青煙和灰燼,容易讓人聯想到通冥,焚燒也就順理成章了。另外一種說法則比較幽默,說漢代市場上的紙張比較劣質,商人賣紙賣不出去,就說用紙當冥幣是最好的,從那以後人們就燒紙祭祀祖先了。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兩個節日的合併是另外一個話題。總之,清明這樣一個風清日明的日子,混同了寒食節,而寒食節又強上了介子推。雖然介子推不知道自己是被燒死的,但人們依然每逢寒食禁火的時候就倍加思念他,非說他抱樹被焚,忠肝義膽而且非暴力不合作,一定要祭祀一下。祭祀介子推是祭祀先賢的意思,繼而也要祭祀自己的先人。於是,清明節就變成了一個掃墓節(大略在隋唐時期)。掃墓、祭祀的後生,當然怕那邊的人錢不夠花,就在這一天大量焚燒紙錢。 就是這樣,好端端的一個“清明禁火節”,最終演變成了傳承至今的“清明燒紙節”。此劣習已傳承越千年,也就辜負了《周禮》中司烜的好意,山林當然是保不住的。從那以後,清明前後大火頻發也就成了常態,一年勝似一年。 清明焚燒紙錢,是沒有任何必要且十分愚昧的行為。即便介子推真是這一天被燒死的(顯然不是),祭祖燒紙真的是自古以來的(顯然也不是),它也依然是惡習。然而焚紙錢祭祖的觀念根深蒂固,很多人雖擔心燒火可能會引發森林大火卻還是心存僥倖,“沒想到會著起來”,但說什麼都晚了。戒除惡習不需要同有惡習者商榷,只需強令禁斷,違者法辦。這是對生者負責,對死者負責,對祖宗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希望經歷如此多慘痛的教訓,這等惡習不再存在於我們的土地上。 切切!
寒食禁火,自古有之。有人說是因介子推在這一天抱樹被焚而死,於是燒火便成了忌諱,不能燒火則無法吃熱乎的,只能吃冷食,故曰“寒食”。然而介子推到老也不知道自己竟在年輕時被火燒死,寒食一事,也就沒辦法起源於介子推。關於此事,前人已有考究,不必贅述。將習俗強行關聯到英雄人物身上是民間常有的事,這雖有益於我們想象和景仰英雄人物的生平,卻總不免附會之譏。 清明前後禁火的緣故,《冊府元龜》是這樣寫的:“龍星,木之精也,春見東方,心為火之盛,故為之禁火。”東方的百姓多貼“青龍”二字表示騰達與祥和,在四方中東方正是青龍而為木。龍星在春天出現在東方,皇木在位,故而這個時節最怕出現火,因為火是要燒木的,因此禁火也成為必要。 以五行強行解釋在很多人看來可以說是一種迷信,不過主張清明前後嚴禁煙火卻並不是迷信的體現。 周朝規定春季是要禁火的,尤其是二月,更是不允許出現原野山林中出現火星。民間也不容許生火做飯,百姓只能吃冷食。有專門管理火禁的工作人員,一直振鐸提醒人們不要生火,名曰“司烜”。烜,大火也。(《周禮·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這項規定絕不是管理者閒的沒事幹拍腦袋想出來的,很多地方春季實在是太過乾燥,風又大,草木枯燥,所謂“乾柴烈火,一點就著”,引發森林大火可不是鬧著玩的,是要死很多人的。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制定這樣的規矩,是經歷了多少慘痛的教訓以後才發生的事。 不過,後來怎麼又改燒紙了呢? 在紙張未被髮明出來以前,祭祀是沒辦法燒紙錢的,這點毋庸置疑。紙錢是漢代以後魏晉時期新興的風俗,先秦的人們倘使要給死者錢花,則用泥或其他東西(鉛、錫)捏造陶幣陪葬。而紙錢因為是用“紙”做的,便於焚燒,化為青煙和灰燼,容易讓人聯想到通冥,焚燒也就順理成章了。另外一種說法則比較幽默,說漢代市場上的紙張比較劣質,商人賣紙賣不出去,就說用紙當冥幣是最好的,從那以後人們就燒紙祭祀祖先了。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兩個節日的合併是另外一個話題。總之,清明這樣一個風清日明的日子,混同了寒食節,而寒食節又強上了介子推。雖然介子推不知道自己是被燒死的,但人們依然每逢寒食禁火的時候就倍加思念他,非說他抱樹被焚,忠肝義膽而且非暴力不合作,一定要祭祀一下。祭祀介子推是祭祀先賢的意思,繼而也要祭祀自己的先人。於是,清明節就變成了一個掃墓節(大略在隋唐時期)。掃墓、祭祀的後生,當然怕那邊的人錢不夠花,就在這一天大量焚燒紙錢。 就是這樣,好端端的一個“清明禁火節”,最終演變成了傳承至今的“清明燒紙節”。此劣習已傳承越千年,也就辜負了《周禮》中司烜的好意,山林當然是保不住的。從那以後,清明前後大火頻發也就成了常態,一年勝似一年。 清明焚燒紙錢,是沒有任何必要且十分愚昧的行為。即便介子推真是這一天被燒死的(顯然不是),祭祖燒紙真的是自古以來的(顯然也不是),它也依然是惡習。然而焚紙錢祭祖的觀念根深蒂固,很多人雖擔心燒火可能會引發森林大火卻還是心存僥倖,“沒想到會著起來”,但說什麼都晚了。戒除惡習不需要同有惡習者商榷,只需強令禁斷,違者法辦。這是對生者負責,對死者負責,對祖宗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希望經歷如此多慘痛的教訓,這等惡習不再存在於我們的土地上。 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