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肖泰

    我家的“餃子革命”

    我們家是個舊家庭,比較保守,禁忌也很多,而且不容許輕易改變。有些規矩實在跟不上時代,不變不行了,也有個規矩:必須等家裡添丁加口或老人去世之後。

    禁忌最多的當然是過年。有多少?我沒統計過,反正很多。比如一進臘月,小孩子就不能輕易說話,尤其是死啊活啊之類不吉利的話不能說,怕犯了禁忌,惹祖宗們不高興;比如除夕夜掃地,垃圾不能端出去,說是會把財給端出去,必須等初一早晨太陽出來之後才能往外端;比如很多人家過年都是三十晚上炒菜喝酒,然後吃餃子;而我們家是中午炒菜喝酒,晚上只吃餃子,如果喝酒,也是“餃子酒”,等等。

    餃子的說法就更多。比如餃子只能捏,不能擠,意思是要把福氣捏在裡邊,不能給擠出去;過年餃子都是白菜餡,而且是一個“肉丸”(肉多菜少),不能改別的餡兒。從鍋裡撈餃子的時候,不能撈淨,必須留一兩個;初一早晨的餃子不能吃剩的,必須新煮,吃殘湯剩飯說明窮;大年初一的“五更餃子”,由男人來煮,說是平時都是女人做飯,過年了讓她們歇一歇。煮餃子不能拉風箱,都是燒芝麻桿,因為有油性,自燃性很強,不用拉風箱。初一一大早,父親就會把睡得迷迷糊糊的我叫醒,我燒火,父親拾掇鍋上。等餃子下鍋了,母親與姐妹們才起床,梳妝打扮,梳洗好了,餃子也熟了。

    其實,隨著時間的改變,很多規矩都不再適應,但要改變它,卻是個艱難的過程。因為前面說過,即便改變,也得等家裡添人減人的機會。比如別人家未結婚的女孩子是不拜年的,姐妹們與小夥伴們說起來覺得自己拜年“很沒面子”,回家來就訴苦,因為有祖父在,老人家不吐口,誰也不敢自作主張。直到1980年祖父去世,姐妹們過年才不再磕頭;比如過年上供,其實父親就不怎麼信服,也是等祖父去世之後才取消了。

    仍然以餃子為例。過去包餃子都是捏,不能擠。但是我心急,嫌捏餃子太慢,不適應。過去都是姐妹們包餃子,我不動手。後來姐妹們都出嫁了,我成了包餃子的主力,就“威脅”說:“我只會擠,不會捏。要不就別用我了。”母親這才妥協,改為“一餃兩制”,她們捏,我擠;過去是白菜肉餡,是因為冬天除了白菜,根本就見不著新鮮蔬菜。隨著市場的豐富,單調的白菜餡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年輕人的胃口。我就幾次提議改為韭菜餡或茴香陷,母親說什麼也不同意,說是祖宗的規矩不能改。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在我的再三要求下,這才“法外開恩”,允許白菜餡裡面加上一點韭菜。而這又形成了新的“老規矩”。母親去世之後,老伴當家,我幾次要求改其他的餡兒,她說什麼也不同意:“咱娘定的規矩,不能到俺這兒改了。” 由此,我想起了王蒙寫過一篇《堅硬的稀粥》,我家的餃子比王蒙的稀粥還堅硬,一直拖到現在,依然如故。

    不過,規矩也有鬆動。比如兒媳進門那年,在我提議下,磕頭拜年改為鞠躬。今年兒子一家沒回來,家裡就剩下一個女兒。初一早晨拜年的時候,我說:“還是鞠躬吧。”沒想到女兒反倒不同意,堅持要磕頭。我一則驚詫,難道拜年也有了“復古風”?一則暗喜:拜年的規矩雖然是我提議改的,其實在我心裡,還是覺得磕頭要比鞠躬正式、隆重,不過為了討年輕人高興,不得不改。現在既然她自己想磕頭,怨不得我,也就順坡下驢了。給壓歲錢的時候,原計劃給1000元的,紅包都已經包好了。我一高興,高聲說:“今年給兩千!”老伴忙不得的趕緊去重新包紅包。

    2019-2-1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鋁合金門窗鉸鏈要怎麼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