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京中HW凍一坨
-
2 # 山上青松忠忠
那是是流放勞動改造,修長城,做耕農,打石匠,挖河塘,做布衫軍用,以無學道之人力做體罰,按勞罪年習而歸者放回家鄉,那時有拘留所,定案後發配疆邊,主耍以體力支付罪行改造,
-
3 # 成長新視點
水滸傳中的很多好漢,違法被判處刑責的時候,大多數都是流放到外地,而不是關壓在本地監獄,這是為什麼呢?
一、古代刑罰的主要種類。
古代的刑罰種類,與現在基本類似,對違法亂罪的人,主要判處分為三個等級。
1.過錯較輕的犯人,一般會當場打板子或繳納一定數量的罰款,簽字畫押後,當庭釋放出去。類似於現在的拘留教育。
2.過錯偏重的犯人,會判處流放和充軍,這兩個略有不同。流放,是發配到邊遠苦寒地區幹苦力活,挖煤打石頭修建築等。
充軍,是被髮配到邊防部隊,屬於部隊的一員,在部隊中幹雜活,苦力活。有時候,打仗時,充當炮灰。
這個處理,類似於現在有期徒刑的勞動改造。
3.重大政治和刑事犯人,會收入監牢,打入死牢,專人看管,等到案子結束,判處極刑,秋後問斬。
這個,類似於現在的死刑和無期徒刑。
二、水滸中的好漢,大多不是嚴重的犯人,所以是判處流放。
古代,有很多的徭役,需要大量的勞工去幹活。
平時,需求量過大時,會從全國各地徵民工,為國家建設服務。秦朝時期,修建長城、阿房宮等,都徵集了大量的勞工。
需求量不多的地方,就是用流放的犯人來幹活,還不需要發工資。而徵民工,是要給工資活充抵稅賦的。
所以,水滸傳中一些罪行不重的好漢,就被髮配流放。武松去的江洲牢城營,就是當時比較大的一個犯人幹活場所。
現在,對違法犯罪分子的管理和判處,同樣也遵循著這種模式。
那些問題較重的犯人,會發到一些國營大型農場和工廠幹活,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
不能白白地給他們飯吃,還要讓他們在勞動中改造自己的思想。
結語。
任何時候,國家的管理都需要考慮成本。古代的各個朝代,都是家天下,皇帝很會算賬。
犯人,都關在牢房裡,不幹活,雖不給工資,但是要管飯吃的,還要有人看管。
把他們安排去了流放之地,讓他們當免費的勞動力,一舉多得,當然是選擇這個模式了!
非重大的罪犯,一般不會關牢房裡,而是搭配流放到外地幹活!
-
4 # 任叔嶽
他們被髮配到的地方,其實就是牢房了。又叫做牢城營。就類似於現在的監獄裡要勞動改造,古代發配到牢城營也是服勞役做苦工,裡面也有很多牢房等。最嚇人的當然要數海里的沙門島,基本進去了都會死在裡面沒有機會生還。其次就是發配兩廣嶺南了,也基本都會不服水土生病病死在發配地。水滸裡發配的地方都不算太嚴重。而且像林沖宋江那樣兜裡有銀子,就可以免去做苦工,也可以隨便出入,只要不逃跑就行。
-
5 # 老垚講課
這就要從建國說起,宋朝之前不直接是唐朝,中間還夾著一個五代十國,五代十國,多亂的歷史時期,宋朝在這種環境中建立,國土面積最多的時候也就現在的1/2
常年打仗,先是和西夏打幾十年,又和遼打幾十年,有時還兩面開仗 發配邊疆是因為打仗需要人力。
宋朝是唯一一個即重農又重商的朝代 ,國庫充足,發展經濟,需要人力,比如挖礦。
宋朝司法制度寬鬆,小罪過罰錢就放了。大罪過,寧放過莫殺錯,影視劇《大宋提刑官官》裡只要翻案就重審,所以死刑犯少,流放的多。
這裡麵包括武松、宋江、楊志等人,這幾人都是殺人罪。並沒有被關進牢房,而是被髮配到千里之外。而且流放的地方也不是什麼艱苦之地,關鍵是流放之後也挺自由的,楊志和武松還得到了重用,當然武松是被人陷害設的計謀。但是也可以看出來,被流放的人其實還是很自由的,也有被器重的可能。
回覆列表
估計是宋朝官府不願維持一個龐大的監獄系統。而流放則有勞改的 性質,放出去幹活創收更為有益?俄國沙皇政府曾經也是這麼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