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61795563673

     在如皋古城區內,有內外兩條城河環繞,人稱"雙環河"。城市格局極為獨特。   內城河,又名玉帶河、市河,始建於隋代,原為從運鹽河疏浚出的一條支流,目前的內城河除北部己成平陸外,仍成半環形。東起東水關,至古玉蓮池,經泮池南閘橋至嚴家灣,折而向北迄北yx水關,總長2381米,最寬處在古玉蓮池和泮池,最窄處在冒家橋至文德橋段。   外城河,又名濠河,為明代所開鑿修建,河四面環城,北段與通揚、如泰兩河同道。   冒家巷處原為古集賢裡,因宋代王氏連中進士、狀元得名。並建有王學士祠。同時有胡公(安定)祠、範公(仲淹)祠。入明以後有天啟五才子之一李之椿(吏部侍郎、抗清英雄)、明末四公子之一冒闢疆等,如清以後有兵部沿書戴聯奎等。現存建築群多為明清建築,建築結構基本完整,門首風格各異,門堂、敞廳、穿堂、堂屋四進坐落分明,庭院水井、花圃等佈局有致,磚雕、磨砝牆、金磚鋪地以及風洞的建築工藝多處可見,製作精細、講究。   東大街始建於民國初年,為地主兼工商業者居式,其前面是店房,後面是花園和居室,對外有三個出口,保留了木質礎鋪磚等明代構築風格。   別具風韻的名勝古蹟   名勝古蹟是一個地區文化和經濟傳統的歷史積澱。自古以來,如皋交通發達,人文薈萃,經濟繁華,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眾多別具風韻的名勝古蹟。   古代遺蹟何其多   如皋市政府所在地如城鎮是歷史悠久的古城鎮,如皋建縣前為如皋村,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如皋建縣後為縣治所在地。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置如皋鎮。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恢復如皋縣,此後如皋鎮一直為縣治所在地。   北宋慶曆年間,初建譙門(即城門樓),元末毀於兵燹。明朝初年,重新修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建為三間譙樓,在縣衙前面。譙樓上設鐘鼓,晨昏敲鐘擊鼓報時辰。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 ,知縣劉永準劃定了城池,建起六座城門:東門叫先春門,在迎春橋西堍;西門叫豐樂門,在豐樂橋東堍;南門叫宣化門,在閘橋北堍;北門叫北極門,在西惠政橋 (後改名范家橋)南堍;東南門叫集賢門,在集賢橋(今名冒家橋)北堍;東北門叫拱辰門,在東惠政橋(後改名賈家橋)南堍。那時,只有城門沒有城牆,僅有一條玉帶過河環繞。河上建有眾多石橋、磚橋,除以上六座城門外的橋樑外,有名的還有玉帶橋、太平橋、沙家虹橋、望月橋、曹家橋、燕橋、雁橋、文定橋、武定橋等。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為抗擊倭寇,修築新城,闢城門四座,均建有譙樓。東門名靖海門,西門名錢日門,南門名澄江門,北門名拱極門。門外各設吊橋一座,東邊和北邊各建水關一座,城外環以寬闊的濠河。   古城如皋,是蘇北著名的文化古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如皋人民建造了大量的廟宇、道觀、園林、書院、會館、磚木石橋,反映瞭如皋豐厚的文化歷史。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前,僅如城就有寺、廟、庵、觀七十多座,著名的有定慧寺、中禪寺、海月寺、廣福寺(又名大寺)、伏海寺(即泰山廟)、大覺寺(又名大覺禪院)、菩堤社(又名菩提禪院)、舍桴庵(又名舍缽庵)、崇善庵、文昌宮(又名文峰閣)、福成庵、十家庵(又名神真庵、石家庵)、玉皇殿、靈威觀、關岳廟(又名關帝廟、武廟)、城隍廟、藥王廟、火星廟、都天廟、財神廟(又名增福財神廟)、孔廟(即文廟)等。著名的古園林建築有水繪園、逸園、匿峰廬、壺領園、古澹園、樸巢、深翠山房、水明樓、霽峰園、露香園、三瑞園、指樹園、古柏園等。   古城如皋向以水多、橋多、廟宇多、園林多聞名於世。由於歷史的變遷,如皋城牆已被拆毀,大量的名聞皋邑的古建築。古園林已不復存在,保留下來的為數很少,主要有水繪園、定慧寺、孔廟大成殿、靈威觀、東水關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代龍敬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