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帥獨缺富

    孔子不愧為偉大的教育家,他知弟子之心,並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在最困難、道不得行的時候,“知弟子有慍心”,於是就同一個問題向弟子發問,並分別施以教誨。子路、子貢、顏回都是孔門的高徒,同對一問,但所答不同。從三人各自的答語中,可見其個性人品與智慧胸襟。

    子路憨直,勇於自責,所以回答孔子之問,皆從自身尋找原因。“我想是我們還不夠善良,人們不相信我們;我們還不夠聰明,人們不按照我們的意見行事。”孔子不滿意子路的回答,用兩個反詰問句,以伯夷、叔齊和王子比干為例,告訴子路,仁者之心不一定都被信任,智者之見不一定都被採納實行,用語親切。

    子貢聰穎,機於權變,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諫夫子“少貶焉”,略微降低一點標準。孔子不同意子貢的建議,以良農、良工為喻,強調修己,堅定自己的人生選擇與理想追求,不能為了迎合他人而改變自己的遠大志向和人生目標,教誨之中含有批評。

    顏回注重自身修養,追求精神崇高,人格完美,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對孔子之道篤信不疑,不因時艱路難而改其志。其回答最合孔子之意,因此孔子“欣然而笑”,對顏回大加讚賞。時君無識,不知孔子之道“最為高”。子貢、顏回皆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子貢建議老師“少貶焉”,顏回則建議老師堅持走自己的路,“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屋頂露臺如何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