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恆峰
-
2 # 筆下花開
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一半是子女給的,一半是自己活出來的。
步入老年,省心的子女會讓生活錦上添花,善良孝順的子女會讓人時刻溫暖著,從而遠離孤單和寂寞。
如果子女沒能成為父母幸福生活的源泉,老年人就該學會自己找樂。向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向琴棋書畫陶冶情操的愛好、向書本、向社會公益、向花花草草、從一切正能量的生活瑣事中尋找樂趣,心態變得安靜平和,學會接受而不是什麼都看不慣,不和別人做比較,懂得知足,活著的幸福感就來了!
-
3 # 快樂農民小吳
我認為不對,至少我沒能給我爸我媽幸福,少讓他們為我操心,已經是我為他們的幸福做貢獻了。
我從賀州農村嫁到桂林農村,雖然不算太遠,但有太多現實是無奈的。我爸媽已經六十多歲,我能陪在他們身邊的時間都不多,怎麼給他們幸福?
我爸得腦梗已經一年多,經過治療,恢復了大部分,語言功能差一點,很多事情用語言表達不出來,有時候,看到他明明心裡知道,就是說不出來。他能幸福嗎?病情最嚴重那段時間,他把他的子女都忘記了,誰也不認識。他能幸福嗎?我媽為照顧我爸也吃盡了苦頭,你說我媽能幸福嗎?而我們子女幾個,能做什麼?能給得了什麼?沒有,除了乾著急,也沒別的了,更別幸福了。
其實大部分家庭的子女都是普通的,能給予父母幸福並不多,有些是有心而力不足,有些有條件,並不一定能讓父母幸福,有太多因素在。
我認為,老人家的幸福很大一部分是他們老兩口互相給予的。
幸福是什麼?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一樣。
對於貧窮的人,認為的幸福也許就是,吃飽穿暖,而對於天天山珍海味的人,這根本就不屑。對於一個物質條件非常好的老人,他想到的幸福,也許就是子女的陪伴,這個又有幾個子女能做到?我自己也沒能做到,一年能回家一次已經不錯了。老人的幸福,子女能給只是少之又少的一點點,想要晚年過得幸福,還是靠自己吧,物質、精神還是靠自己調整,才能真正幸福,靠誰都不現實。
-
4 # 雲是鶴家鄉680
對有孩子的老人來說,確實如此。
一、不管再怎麼灑脫的父母,只要子女沒有安頓好,自己再怎樣都沒法放心。正所謂,“生子99,常懷百歲憂”。所以,老年人的幸福,從子女是否安頓好來說,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就像我父親,退休金五千多,繼母工資更高,我爹只是栽花種草寫字,應該是很愜意的夕陽紅。
可是,因為我妹妹離婚,她自己另起爐灶,做的還是最另類的殯葬業,專門給人家做墓。雖然收入也不錯,可是父親總歸認為不是一個女人正該過的日子,所以說起來總是一聲嘆息。要說他的老年幸福生活吧,終歸打了折扣。
二、即使子女安頓得好,還看親子關係好不好。倘若親子關係不好,老年人的幸福生活,終歸又打了折扣。
像我公婆,養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公公生前工資不算高,從幾十塊退休金慢慢漲起來的,後來才漲上了三四千。婆婆沒有工作,日子總的來說也不算富裕。
可是,兩個女兒很孝順啊。我先生也很乖啊。他們三姐弟,從不會對父母親說一句重話。逢年過節,從來沒有短了紅包。
公公生前癌症住院,婆婆這幾天摔傷了住院,三家人都是輪換著照顧。真的是不讓老人家有一點點操心、傷心。看看別的老人,雖然有兒女,未必像姐姐們照顧得勤好。
前年公公去世,姐姐們每天穿城而來陪婆婆,整日不離。婆婆喜歡吃糖,姐姐們、侄兒女們,幾乎是包了買糖。
所以我婆婆雖然只是個普通的農婦,相貌也是乏善可陳,可是若論幸福度,真是可以秒殺多少體面的老人。
這樣來看,果然老年人的幸福,還得看兒女。
不過,不管是否有兒女,不管兒女是否孝順照顧,老年人真的該把自己照顧好。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
我們70年代的人,也是年近半百啦。要儘量學習著,不要把自己的一切寄託在子女身上。不然,子女會很累,自己也容易失望。
-
5 # 朱九十
答:看到這樣的問題,心裡很不舒服,隱隱作痛!
一開始,我還不是很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心痛,隨著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我才逐漸明白,原來這個問題的語境裡缺少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愛!
正如問題中的那個“給”字,如鯁在喉,讓人有說不出來的難受,讓人感受到寒冷,更讓人感嘆人性的薄涼!
作為父母,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經過了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再到上學、畢業;一直到長大成人,簡單看似乎是一種養育與被養育的關係,可這其中卻從未缺少了愛參與在其中。
父母與子女之間,這是一種血緣的傳遞,子女身上流淌著父母的血,遺傳了父母的基因,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
父母與子女之間,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關係,而是一種親得不能再親的親情。
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更有著彼此間深深的愛的傳遞:父母之愛;子女之愛。而幸福也來自方方面面,有著極其複雜的各種因素,把父母的幸福僅僅歸因於子女的“給”,不但在表述上是不恰當的、不合時宜的,更有邏輯上的錯誤。
01
鄰居吳伯伯,是一位普通的退休交警,老伴原來是個老師,也退休多年,一個女兒居住在外地,每年能回來一次兩次的看看父母。吳伯伯退休後閒不住,被一家運輸企業返聘做了法律顧問,也不用坐班,老伴在家養花弄草,雖然都年近七十,但是都身體健康,沒事兒還出去天南海北的到處轉轉。雖然只有老兩口,卻生活得有滋有味。
時下社會,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有越來越多的像吳伯伯一樣的老年人,他們在經濟上獨立、身體上健康、精神上愉悅,這樣的老年人通常有自己單獨的居住場所,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更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甚至有的還老有所為,一直在堅持工作,這樣的老人毫無疑問是幸福的。
所以,對於這樣的老人來說,幸福就在那裡,不論子女給還是不給。
02
王阿姨老伴走得早,自己也沒有退休金。但是幾個子女卻挺孝順,無論是吃的、穿的、用的,都給準備得很齊全。並且還經常的給些錢,什麼都不缺,唯獨是子女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沒有時間,偶爾過來看看,也是匆忙之間。老人家經常是看著偌大的房子出神,空空蕩蕩的很是孤單。
儘管子女們給與的足夠多,但是王阿姨卻也怎麼也沒有幸福感,有的只是日子一天天過去,一年又一年。
親情是一種感情,與交易不同,交易不需要感情,而親情就必須要有愛參與到其中,否則就談不上是親情。子女和父母之間不是交易,而是親情。所以若與父母都沒有了親情,沒有了愛,那“給”父母的絕對不會是幸福,而且幸福也不是“給”就可以的,幸福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是一種自內而外的,是會洋溢在臉上的,而不是會因為子女的“給”就一定會幸福。
最後,我們再回到問題上來。
如果僅僅用“給”來說,在這樣的語境下,“給”是什麼?是施捨,更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憐憫和同情。一個“給”字,冷冷冰冰,既沒有了父母的生育之恩,更沒有了父母的養育之情。
原本子女贍養父母就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給”,把子女說成了如救世主一般的高貴,更像擁有著主宰父母命運的意味。就好像是施捨過後而尋求的回報,即使沒有回報,也要父母感恩自己。
父母是什麼?是生你養你的人,對你是有養育之恩的人,而不是你飼養的小貓小狗或者你侍弄的花花草草,你給吃的或者你給澆水讓他們活命就行的。
即使是父母沒有收入,靠你來贍養,也不能說幸福就是你給的,如果僅僅是給點吃的喝的,那僅僅是度命,談不上幸福。所謂的幸福包含著多種因素,既有物質方面的,更有精神層面的。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順的行為可以分成三個等級:最高一等的是言語、行為和內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罵侮辱父母,對他們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給他們養老送終,如果連養老送終都做不到的話,那就是不孝了。
可見,“給”,非但不是可以讓父母幸福的唯一要件,而且應該是最最基本的,如果連“給都做不到,就不單是不孝那麼簡單了,而且是大逆不道!
-
6 # 花匠6295
老人的幸福是兒女給的,不對,應該是老人的辛苦是兒女給的,辛福是什麼?老人如要辛福,第一要身體健康,這不是兒女給的,如果身體有病,痛苦萬分,那老人是辛苦後得的,為誰辛苦呢?第二吃喝不愁,那很多的老人是自己辛苦掙取得來的退休金或養老金,這不是兒女給的,老人老了很間單的生活無非就這兩樣是主要的,其它天倫之樂啊,現在的老人很少有的享受了,這應該有兒女給啊,但兒女死活不給,結婚那天起很多兒女不喜歡也絕不願意和老人一起住,有的還把老人趕走,有的把老人送入養老院,這樣的天倫之樂的辛福,讓兒女給剝奪了,老人身強力壯能幹活的時候,兒女個個多要,耍老人去為他們買命做牛做馬,做免費的保姆,這可能是所為老人的幸福,讓老人有地方使力氣,不讓老人鬧出病來,這是兒女給辛福,還有老人口袋裡沒有榨完的油,兒女們幫忙一起幫老人榨,有的老人白天幫帶小孩,還要買菜燒飯給兒女們下班後享用,這些多是老人口袋裡榨出來的油,因為吃的人連生活費都不用掏,吃過了連碗多不洗,手一推走了,他們把這幸福給了老人,飯後勞動,能煅煉身體嗎,有的老人上了歲數,漸漸的要失能了,這是的兒女,有的互相推,有的聲稱工作壓力重,棄父母而不管不問,有的乾脆把他們送進養老裡去等死,這也是兒女還給老人的回報,因為那時他們把兒女送進幼兒園的,現在他們把老人送進養老院,那是給老人有好的照顧,算是兒女給老人的幸福回報吧,現在老人如要幸福,那老人自己要把握好,保養好自己的身體,能自私和偷懶的儘量要把握,口袋裡要存留點養老錢,等要失能患病時,有錢請保姆或自己進養老院去,省的別人無奈之下送,辛福要靠自己努力掙取的,誰也給不了你,乞討來的辛福不會長久,養兒多不能防老了,那來兒女給你什麼辛福,父母像蠶,吐盡蠶絲,讓別人享受華麗,自己變成蠶蛹,這是父母老來的幸福。
-
7 # 飛雲過盡
也對也不對。因為每一個家庭的生活狀況都不一樣,這個問題要因家庭而異,因家庭的每個成員而異。一、假如父母自己有養老金,而兒女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對父母非常好,懂事孝順,這樣的父母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們完全有能力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把晚年生活過得風富多彩。二、假如父母有錢有養老金,而兒女不爭氣,在家啃老,或者在社會上違法亂己,這樣的父母他們有能力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然而卻被兒女拖累,讓本可以擁有幸福的晚年生活而無法實現。三、假如父母沒有錢沒有養老金,而兒女能幹有出息,還對父母非常孝順和感恩,這樣的父母同樣也有非常幸福的晚年生活。四、假如父母既沒錢也沒有養老金,兒女又沒有任何出息,而且對父母非常不好不孝順,這樣的父母晚年無凝是最悽慘的。不但連自己的最基本的生活都沒有保障,期待其他的生活完全就是一種奢望。他們不但要對自己的一日三餐發愁,還要經受兒女對他們的催殘和折磨。所以這個問題不能一慨而論,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論。
-
8 # 欣欣老師對你說
有人說"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是子女給的"這句話對嗎?欣欣老師個人的觀點是並不全是。
時代不一樣,處境就不一樣。
在80年代的時候家裡有個男丁覺得就是光宗耀祖值得全家人炫耀的一件事,而在90年代之後就不一樣了,人們的思想也沒有那麼古板了,下面我將80年代和90年代生活給大家做個對比就知道了。
80年代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好幾個孩子,而且在那個年代,家境稍微好一點的,也就是說家裡有出門打工的,或者是家裡父母是事業單位的日子過的才會好一點,才能解決溫飽問題。若家裡只是農民沒有經濟收入,則溫飽都不能解決,更何況讓孩子上學讀書了。
那個年代家庭好一點的讓孩子上個高中都算很了不起了,一般家庭的最多上個初中就不讓上學讓出去打工了。人們都說只是改變命運,那孩子沒有受到好的教育,怎麼去改變命運?當然,也有很爭氣的孩子,從小珍惜上學機會,發奮讀書,哪怕只是上了初中,也能有一番作為,那時候孩子顧得了自己都不錯,怎麼有能力去顧父母?所以,這個年代的父母指望子女是靠不住的。
90年代的孩子隨說日子慢慢變好了,但壓力太大了,社會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學習的壓力,這些壓力並不是只是孩子有,父母壓力也很大。父母希望孩子學習好樣樣都好,那不是光是希望,是要實際行動的,要投資的,教育的投資沒有深淺,那些教育投資的費用從何而來?父母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上有老,下有小,一家要養四個老人,父母若有退休工資還能好點,若沒有工資還需要我們養老更是辛苦,所以90年代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也不是子女給的。
80年代和90年代老年人的幸福生活都不是女子給的。那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到底是誰給的呢?欣欣老師認為是有兩種方式獲得的幸福生活:
1、自己努力打拼出來的
2、把子女培養出來,孩子有所作為的
-
9 # 跛翁
我不太贊同這句話。我認為老年人的幸福,一靠自己掙,二靠黨和國家給。
先說自己掙。掙些什麼?一要掙個好身體。年富力強的時候就要注意,不要以犧牲健康的代價賺錢,不要沾染不良生活習慣,常做些適合自己的鍛練,給自己的老年,留下較好的身體。二要掙個好老伴。好老伴不僅是找個老婆、老公那麼簡單,也要靠自己去掙。例如,找愛人時不要只圖對方漂亮、有錢,應把關注點著重於對方的人品性情上;一起生活過程中要雙方互相關愛,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礎,老了之後才有可能相依為命。三要掙個老窩掙點老底。老年人要有自己的居室,最好還有點積蓄。居室不一定要太好,積蓄也不一定要太多,但一定要有。須知:父母的家(錢)永遠是兒女之家(錢),但兒女的家(錢)永遠成不了父母之家(錢)。四要掙取子(女)孝媳(婿)賢。子女不是養了就行,媳婿不是娶(嫁)了就好。做父母的應該從小教好待好,特別是身教,一定要重於言教。老人自己孝順父母,善待媳婿。子女媳婿才會學到好樣孝順於你。子女媳婿之是否孝順,多半是老人自己掙來的。五要掙些好鄰好友,只有善待鄰友,鄰友才會樂於與你相交,才會獲得遠親不如近鄰的親密友誼。六要多掙點業餘愛好和學識,方便與人相聚相談,使你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而不寂寞。而廣泛的愛好與學識,是要靠老年人自己去學去掙的。
次說黨和國家給。我認為,對於現在的老年人來說,黨和國家已經給得較多了。例如:給了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老年人旣不必躲兵難,又不必逃天災,可以一心追求自己的幸福安逸。又如:給了一定的養老資本,城市的老人,只要曾經繳納了養老保險者,每月都有養老金可領。農村的老人,好像也有一定的養老津貼。我相信,隨著國家的日益富強,這方面的給予也一定會日益豐厚。
因此,我認為,老年人的生活之是否幸福,黨和國家已經給了較好條件,關鍵要看老年人自己掙得怎樣
-
10 # 老朽求是
老人的幸福生活是子女給的依我看,不盡然。首先說老年人的生活是否幸福固然與物質生活條件有著直接關係,但認真分析又覺得並不都是。應該說,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幸福是無法量化,僅是個人的感悟和體驗。如有的家庭雖是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但幾代人能和睦相處,生活富足,這是中國傳統型的大家庭,雖然大家不一定生活在一起,老人自然就會感到幸福,這裡家庭和睦融洽是關鍵。當然,現如今這樣的家庭已很少。再者,同樣是大家庭,家庭成員間相互不相容,每日爭吵不斷,老人每日跟著生氣,即使每天吃海蔘鮑魚,也不會感到幸福。以上事例都足以說明了老人的生活是否幸福都與子女們的治家之道有著密切關係,尤其若生了個不肖子孫,那就更與幸福兩字無緣了。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 ,子女不孝,然而老人思想豁達看得開,老人們獨居養老,不牽不掛,同樣也感幸福,誠然,前題老人必須有獨立的經濟支撐。所以說老人們的生活幸福與否雖說與子女有關,但不是絕對的。
回覆列表
有人說”老年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子女給的”,這話對嗎?你認為呢?我的回答是:一是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是自已給的。老年人有自己的退休工資,逢年過節親戚朋友發的紅包,有房產,身體尚可,有自己的愛好,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臉上每天充滿了Sunny。有的老年人身體好,種好責任地,平時將吃不完的農副產品在市場賣好價錢。多年的積蓄,親戚朋友過年過節給的禮金,國家老年人補貼,低保金加起來,晚年生活幸福,快樂。二是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是子女給的。有的子女聰明卓越,成就了屬於自已的事業。老年人怎麼說,子女就怎麼做,儘量滿足老年人想要的生活。有的子女儘管經濟實力不強,但知感恩心。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滿足老年人所需。這樣的老年人也十分欣慰,幸福。三是老年人給了子女幸福生活。有的老年人的退休工資,平時積攢的錢,房產。一年四季賣新鮮農副產品換的錢,逢年過節親戚朋友慰問金,國家老年人補貼,低保金等,老年人用不完,反貼子女。同時還帶孩子,清潔衛生,一日三餐飯菜,都是老年人完成。所以說老年人給了子女幸福生活。四是子女不能給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有的子女自身難保,還須“啃老”,不能給老年人幸福生活。即使如此,老年人體量子女,仍任勞任怨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