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理縱橫
-
2 # 隨心意
我想題主說的水庫應該就是幾面環山,然後建個大壩,水庫的水就供城市的生活,生產用水,還要負責農業灌溉。這樣的水庫,水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還有周邊的山的積水。本身這水庫的容量就是有限的,佔地並不太廣,所以,水庫的天氣不管在哪,都是差不多。所以天氣乾旱的時候,整個水庫都處在乾旱地區。但是,生活,生產,灌溉還是繼續要水,甚至需要更多的水。同樣周邊的山蓄水也是有限,不能無限有補給。所以,水庫就容易乾涸。
而一般漂流,小則跨幾個市,多則跨幾個十幾個省。流域廣闊。一個市,一個省乾旱,並不等於全流域的乾旱。這裡乾旱,有可能其它地方下暴雨。另外,流域廣,範圍內的山蓄水也就相對的多很多。
由於用水多,天氣乾旱時候,黃河,長江也有可能處於低水位,甚至是乾涸。所以,要節約用水,合理用水。
-
3 # 瀘州小本
天氣乾旱,為什麼水庫的水容易乾涸,而河流的水卻不會乾涸?
其一,所謂水庫的水容易乾涸,而河流的水卻不會乾涸,都是相對的,天氣乾旱時,水庫與河流都缺水,只是乾涸的程度不同而已。
其二,河流是自然的選擇,歷史的結晶,河道的存在是久經歲月的考驗的;而水庫是人類干預的產物,是人類的選擇,是時代的現象,沒經過大自然和歲月的驗證的。
其三,水庫的水源來自小河溝,來自集水區,容易受區域性乾旱(降水少)影響;而河流狹長,支流多,流域面積廣,不易受區域性降水減少的影響。
其四,水庫的存在,很大的一個目的,就是方便農業灌溉、工業取水、生活用水,也就是說,水的支出是恆定的、集中的;而河流雖然也要承擔工農業與生活用水,但不是集中的,只是在某一節點和時點上支取,對整條河影響不大或者說無法干預整條河。
其五,水庫的水是集中的、靜態的,可以打幹取淨;但河流的水是動態的散漫的,只能少量節取。
其六,水庫多建在地勢相對較高的位置或河流的上游,蒸發大卻地下水補充較少;而河流則存在於山谷和地勢相對較低的谷地,有較多的地下水補濟。
其七,水庫的水受庫容影響(汛期要白白放水),容易取幹;而河流的水源是無窮的、持續的,有進有出,不易乾涸。
總之,乾涸的水庫常見,斷流的江河少有!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常識性問題,天氣乾旱時,大家盼望著水庫放水,下游灌溉受益,可是卻不然,往往是燃眉之急需用水的時候,水庫挺不住也乾涸了,這是近幾年大家最痛的感覺。
水庫與您所處的位置,一般同屬於一個自然區域,也就是“風雨同舟”,澇災時一起“連樁”,水庫還要放水,有“趁火打劫”的行為,而旱災時一起“享受”,大家一起望著天,所以大家往往對水庫頗有微詞,陷水庫於“不義”。
水庫是人類干預河流正常發育的一種行為,對河流有負面影響,但修建水庫體現著人們趨利避害的追求,我們只能說修建得少,還遠遠不夠。對於我們國家而言,降水年際變化較大,極端旱災與澇災向兩個方向演化,走向兩個極端,為此水庫經常遭受洪水威脅或發生乾旱乾涸見底,往往讓大家沒有滿意的存在。
為何水庫的水容易乾涸,而一般河流水卻常在?
水庫往往修建在河流上游,而我們見到的河流有水往往在下游。下游河流常年保持有水,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上游水庫只是控制的河流上游,下游還會有支流匯入,在我們看來下游水源源不斷,就是這個原因,二是河流下游海拔位置較低,河流有水除與地表徑流有關,還會接受地下水補給,受重力影響,水總是向低處彙集。
水庫在中上游居多,很多河流都是這樣規劃修建的的,上游地形條件適合。長江出了宜昌三峽以後,往下上千公里一座水庫也沒有,而上游的金沙江水庫一座接著一座,目前正在梯級開發。長江支流岷江、雅礱江水庫更多,主要起到兩個作用,一個是澇時調控徑流,減輕主幹流長江洪水壓力,三是蓄水發電,水電是一種非常好的清潔能源,這些有落差的水潛藏著巨大的能量。
當然個別年份有些支流區域出現了百年不遇的乾旱,水庫就會乾涸了,長江屬於亞熱帶季風區,發生極端乾旱水庫乾涸很少發生,如果到了黃河流域便隨處可見了,僅華北平原河北區,源於太行山區河流,幾乎是年年發生乾旱,大多數水庫死庫容 ,更小的水庫多是底朝天,一滴水也沒有蓄存,旱情非常嚴重。
黃河流域支流上有大大小小水庫有三千多座,都是這個樣子,提這個問題的網友多是北方人,北方持續乾旱快半個多世紀了,連年雨少,水庫哪裡有水呢。
下游河流即使有水,也大大折扣,徑流也越來越小,長江這麼一條大河,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乾涸,流域面積大,一個支流區域發生乾旱,另一個支流降水正常,那麼下游還是保持有水狀態,只是流量變小了。
黃河呢,卻不盡使然,大家也知道下游曾經斷流,1997年曾達226天,黃河底朝天,這可是我們國家第二大河,又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還好人類有解決辦法,可以修建水庫,夏季把洪水蓄滿,乾旱時釋放出來,小浪底水庫不辱使命,確保了黃河再也沒有出現斷流。
黃河這麼大一條河流曾出現過斷流,您家門前的小河,經不起一點點風吹浪打,稍稍乾旱,水庫便“陣亡”了,下游也很難見到常流水,筆者家門口有一條灤河,水質特別好,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引灤入秦,這麼多引水,這條徑流只有年46億立方米的小河,哪能承受如此之重,加之多年乾旱,這條河流名存實亡了。沒辦法,生命大於天,當飲用水不足威脅到人類生命安全時,首先解決的是飲用水問題,農業灌溉退而求其次,只能承受著的農業損失。怨言再多,水也無情。
旱情還在加劇,臺灣四面被水包圍,風景名勝日月譚一座自然形成的“水庫”,不也是乾涸到了底朝天,極端氣候出現,明天又是哪一家,“花落誰家”,我們不是期待,是積極防備。我們還是要從人類自身找到解決問題辦法,重點從節約用水做起,節水是人類抵禦乾旱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