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在中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詩中也有“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裡有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了。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象鴻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漢書·蘇武傳》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的是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變。他後來得以歸漢,主要是因為匈奴單于相信漢使所說鴻雁傳書上林苑,被漢昭帝射獲,確知蘇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單于無奈,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一時傳為美談。由於這種淵源,“魚雁”成為了中國早期郵政的象徵,如同歐洲一些國家早期郵政以牛號角、牛角頭為標誌一般。
本詩中這兩句其實就是借取“魚雁”這兩個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濱景物中的。“鴻雁長飛光不度”,是說傳遞書信的鴻雁已經早就遠遠地飛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過,因而也就不能替我傳遞音信。“魚龍潛躍水成文”,指傳遞書信的魚龍(這裡偏指魚)也躍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來,看不見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紋而已,意思還是指找不到傳遞音信的辦法。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在中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詩中也有“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裡有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了。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象鴻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漢書·蘇武傳》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的是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變。他後來得以歸漢,主要是因為匈奴單于相信漢使所說鴻雁傳書上林苑,被漢昭帝射獲,確知蘇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單于無奈,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一時傳為美談。由於這種淵源,“魚雁”成為了中國早期郵政的象徵,如同歐洲一些國家早期郵政以牛號角、牛角頭為標誌一般。
本詩中這兩句其實就是借取“魚雁”這兩個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濱景物中的。“鴻雁長飛光不度”,是說傳遞書信的鴻雁已經早就遠遠地飛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過,因而也就不能替我傳遞音信。“魚龍潛躍水成文”,指傳遞書信的魚龍(這裡偏指魚)也躍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來,看不見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紋而已,意思還是指找不到傳遞音信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