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過AA

    臘月“臘”是什麼意思?

    農曆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

    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為什麼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裡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壇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

    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

    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徒增趣味罷了。

    臘月是一個很重要的月份,而關於臘月的習俗就有不少。

    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後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傳統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

    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臘月的“臘祭”是什麼意思? 臘祭,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祭祀文化。道教把一年分為五個臘日,認為凡此五臘日,宜為修齋、祭祀先祖。

    《雲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節日名侯王臘。此五臘日並宜修齋並祭祀先祖。” 古人逢臘月就要圍獵,以捕獲的禽獸作“犧牲”祭祖宗。

    據《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 獵大祭以報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臘”就是打獵,用打來的野獸或自己養的家禽進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醃製的豬、牛、羊肉,稱為“臘肉”。

    傳說“臘祭”原是神農氏(一說伊耆氏)時代的“索神鬼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歲終出祭”。

    由於宗教、風俗自身的保守性和歷代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目的提倡,這種產生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時代的中國傳統禮俗,一直保留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各個歷史時期,沿襲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演化為“春節”的習俗。

    臘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現今的臘八節,祭灶節均由此而來的。 由於“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秦漢以後這個月被稱為臘月。但當時“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臘祭”是“擇日舉行”。

    到漢代時,“臘祭”中加入了“驅儺”的活動,以此祛除邪氣。這時“臘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後第三個戌日。 《說文解字》中解釋“臘”字:“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

    到南北朝時期,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神,“臘祭”才被固定到臘月初八這一天,因此有了臘八節。

    漢代時,臘祭的具體日子是冬至之後第三個戌日,因為古代是用干支計日計月的。

    到南朝時,《荊楚歲時記》裡已明確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相當於今天的臘八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狗喜歡和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