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12006160118

    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封,築土,土堆,墳堆,聚土培植;建,諸侯之土。而《爾雅》的解釋是:封,賜也賞也。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給予親屬或臣僚;帝王築壇祭天(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建,立也。結合這二種釋義,所謂封建,狹義的理解即是築土為封立國為建。也就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將治下的部分土地賞賜給親屬或臣僚建立邦國就叫封建。所謂封邦建國正是封建一詞最好的註腳。當然,封建一詞還有廣義的理解,因與本題無關,我們這裡就不多說。

    知道了封建的含義,我們再來看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封建的。

    據《史記.殷本記》載‘’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什麼意思呢?是說公元前1048年(武王九年),武王遷都鎬京,為滅商做準備而大會諸侯於孟津(今洛陽北),參加的各路諸侯(部落首領)有800人之多。這只是準備反商的諸侯數量。而歷史文獻記載夏商是採取方國聯盟的政治制度,並明確說明‘’商湯方國三千‘’。也就是說,至少,從商朝起就有了‘’封建‘’這一制度。只是這一制度在那個年代尚未完全成熟,我們只知道商朝的諸侯有侯和伯二種稱號。從文獻中查不出明確的對‘’封建‘’這一制度的具體闡述。

    西周建立後,從周武王開始分封,到成王和其子康王時開始大規模的分封。分封的物件有五種。一是古帝的後裔。如黃帝共二十五子十二姓氏的後裔;炎帝后裔封齊、許地;顓頊後裔封秦、楚地;帝舜後裔封陳地;帝堯後裔封薊地;少昊後裔封莒、炎地;夏禹後裔封杞地;帝嚳後裔封沈地;祝融後裔封鄖地等等。第二個分封物件是本朝王族及貴族子弟;第三個分封物件是本朝功臣;第四個分封物件是先朝王族後裔;第五個是地方有影響力的部落首領。

    分封的內容。一是授爵。西周諸侯爵分五等。按等級高低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和士人均是這五等的附庸)。二是封地。按與天子血緣關係遠近和爵位高低分封土地面積大小不等建邦立國。

    封建的特徵。受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具有土地的管理權、行政權和軍權。享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並有世襲的權利。

    西周諸侯的義務。向中央政府納貢和勤王。

    西周初年分封有大小800多個諸侯國。其中稍大些的有71個。到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相互吞併剩下170多個諸侯國。到戰國時期又合併成幾十個諸侯國。大的為秦、齊、楚、魏、韓、趙和燕是謂戰國七雄。

    到秦始皇一統華夏,採取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封建制至此告一段落。

    此後各朝均有分封的影子,但與西周的分封有了較大差別。

    漢代秦後,其政治制度又走了回頭路,漢高祖出於種種考慮大肆分封諸侯。但漢高祖在分封的同時採取了郡縣與分封並行的辦法;兩晉南北朝採取的是分封與九品中正制、府兵制並行;隋唐是分封與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募兵制共行(唐中期取消分封制);宋是採取分封與二府三衙制並行;元是分封與中書省制、行省制並行;明是分封與內閣制並行(明中期取消分封);清採用的是分封與八旗制和內閣制並行(清早期撤藩便取消了分封)。

    從上述各朝,特別是西周的封建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諸侯在分封內有絕對的民權和軍權,享有治內所有權益和收益,享有世襲的權利。這,是封建王朝的標誌。

    封建制在各個歷史時期表現的作用不同。在商朝,因其生產力的落後,封建制很好的維護了王朝統治,實行了民族大融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西周實現封建,到東周時王朝衰敗,又不能順應歷史潮流做適當變化,因循守舊,天子成了擺設,諸侯坐大,於是作繭自縛自甘墮落成了歷史的笑談。

    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在帝王家卻是著眼萬世千秋,自有其政治家的魅力與風采,一舉廢除封建而實行中央集權統治,給後世開了歷史的先河,其意深遠,其光仍熠。所以華夏子孫仰慕不己感恩至今。

    其它開國之帝實現的封建,均出自感謝功臣之心而建,但大都有始無終深受其害。如晉的八王之亂,漢的七國之亂,唐的藩鎮節度使叛亂,明的靖難之役,清的三藩之亂等等無不是諸侯或藩鎮尾大不掉,一俟風吹便伺機而動,給社會和人民造成巨大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頰幹T區油的混油皮,冬季如何選擇護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