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樹筱14

    不論男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光環,喜歡別人圍著自己轉。有人圍著自己會讓自己有種被需要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美好的。不論從明星到普通人,誰都不希望被人討厭,除非一種情況,自己也討厭這個人,或者自己壓根就瞧不起這個人。

  • 2 # 三五讀書

    正常來講,每個人都希望周圍人能夠喜歡自己,題中所講“希望別人討厭自己”,可以明確的判定是一種消極心理。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情況:

    成長過程中出現這種情況,一般在十八歲之前會出現幾次,又叫“叛逆”。比種情況與家庭、教育和周邊環境影響較大,一般是急於表現自己,希望引起他人關注。另外3歲、10歲和十八歲出現叛逆的心理也有差別,因為和題目關係不大,以後再詳細描述;

    成人後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心理上受到某種強烈的刺激,不被人認可,導致個人想用這種極端辦法來對待周圍的人的事,這是不信任和自卑的一種表現。周圍人應多鼓勵、誇獎,使其建立積極良好的心態。

  • 3 # 鵜鶘心理陳小康

    社交是人的本能,沒有人會真的希望別人討厭自己。之所以有人總是遠離人群,看起來希望別人討厭自己,無非是因為社交關係會讓他們覺得焦慮、緊張,產生不舒服的情緒體驗,或者擔心犯錯誤,被別人嘲笑。

    這樣“放逐自我”的人其實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們從小生活在不確定的親密關係中,這造成了他們長大後無法有效的與其他人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或社交關係。與其在社交活動中受挫,那不如就遠離人群,讓別人討厭自己、迴避自己,圖個清靜。

    希望別人討厭自己,事實上,是一種心理投射。真正的含義其實是他們自己討厭自己,認為自己應該被別人討厭,也不應該得到別人的關心。建立足夠的自尊自信,獲得社會、家庭的支援、學習一定的社交技巧是改變他們的有效途徑。

  • 4 # 鵜鶘心理

    應該不會有人真正從內心上希望別人是討厭自己的,每個人都是需要被他人接納,需要被愛,需要被理解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出於保護自己的目的,產生這樣的心理,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或許在過去的成長經歷中,我們會遭遇一些人際關係的創傷。比如,被喜歡的人拋棄,感情總是受挫,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關注,總是被別人冷落和忽略等等。這些創傷事件的積累,會給我們植入這樣一個想法:我接近別人會被傷害,得不到他人的喜愛,自己是不被愛的。這種想法很具有心理傷害性,處於保護、調和自己心理目的,我們會潛意識或者不自主地把自己保護起來:那就讓別人討厭自己吧,我也不用這麼小心翼翼地來討好別人了。

  • 5 # 李建中心理諮詢

    從發展心理學來看,討厭自己還是喜歡自己,往往取決於童年時期,自己的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感覺,父母是不是很喜歡自己?還是討厭自己?過去會有重男輕女的觀念,那麼女孩子在家裡可能會體驗到很多不被重視,不被喜歡的感覺,甚至是嫌棄,討厭的感覺,在這樣的氛圍之下生活下來,那麼往往自己也不喜歡自己,也討厭自己,覺得自己是累贅,是負擔,長大了之後,也會把這個感覺推廣到其他人身上,覺得生活中的其他人也都會這樣看待自己的,現實生活中也會看到一些帥哥靚女,各種條件也很不錯,大家都覺得他們很好,但是他們自己就是感覺很自卑,會覺得別人表達喜歡是假的,只是套話和偽裝,覺得別人心裡是看不上自己的,覺得自己是很不好的,這樣的時候,往往也會希望別人討厭自己,覺得別人討厭自己,感覺才是正常的,別人喜歡自己,會讓自己感覺很假,很不真實,這不應該存在。

    你這樣表達,感覺你自己似乎比較認同別人討厭自己的感覺,會有點擔心你還不大想改變這個感覺和心理,你需要先耐心問問自己,我真的想改變嗎?這其實是要跟自己一直以來的習慣感覺做很大的鬥爭的,看起來容易,其實很不容易的,那是很多年的習慣,不是說改就改的。

    如果你經過思考,確定要改變,動力足夠大的話,你可以開始尋找心理諮詢的幫助了,自己去改變確實不容易的,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家庭關係,父母的性格情緒的影響,需要看到自己的潛意識的規律,還需要學習願意多參加活動和人際交往,願意從交往過程和細節之中瞭解別人和自己的內心感受,思考這些感受,重新學習好的對待自己和別人的方式,也就是愛的能力,學習愛自己,愛別人,愛彼此喜歡的人,找到彼此喜歡的人,這些過程和細節需要很多的反饋和支援,推動自己積極思考和行動,才可以慢慢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動物沒肛門怎麼排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