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64079773225

      大腸黑變病是大腸粘膜一種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色素沉著為特徵的病變,是一種少見病,國內報道較少,但內鏡開展後,其診斷率提高。我院近7年內鏡及病理檢查證實大腸黑變病。  內鏡下表現 大腸黑變病一般內鏡下可見散在於正常粘膜上色素沉著,呈虎皮紋狀、檳榔切面樣或條紋,為黑色、棕色或暗灰色,無色素沉著處還可見黃色兼淡紅色的斑點。  內鏡下表現為廣泛分佈黃色針尖樣顆粒,似腸血吸蟲病鏡下表現。內鏡下見白色小息肉全結腸內散在分佈,直徑<0.5cm,表面光滑,間粘膜正常;呈慢性結腸炎。故對便秘,長期服用蒽醌類瀉藥無典型大腸黑變病鏡下表現者,也需活檢進一步診斷。  大腸黑變病常伴有大腸息肉和癌的發生直腸黑變病,直腸癌(6.9%),大腸息肉13例(44.8%),4例結腸黑變病,3例有結腸息肉,1例有早期直腸癌;3例有息肉狀腺瘤。許多事實證實大腸腺瘤是重要癌前期病變,它可惡變為大腸癌。故在內鏡檢查發現息肉,定要摘除。  大腸黑變病中腺瘤性息肉及腫瘤均無色素沉著,其原因可能與其上皮過度增生有關。故在色素沉著區的腸粘膜中某一區域無色素沉著,要警惕新生物的可能。對大腸黑變病者一定要定期內鏡檢查,早期發現大腸息肉肉和癌,以利早期治療。  防治大腸黑變病 多數作者認為大腸黑變病的病因是患者長期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食纖維素食物少,使胃腸反射減弱,蠕動減少,引起習慣性便秘;再是出口處便秘[4],它們包括“直腸前突”、直腸內套疊、直腸前壁粘膜脫垂、會陰下降綜合徵、盆底痙攣綜合徵、恥骨直腸肌綜合徵等,致排便困難;而長期服用蒽醌類(美鼠李皮、番瀉葉、大黃蘇打等)瀉藥有關。一般認為長期服此類藥9-12個月可發生大腸黑變病,故首先要停藥,一般4-12個月色素可消失。習慣性便秘患者不需濫用瀉劑,要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多食纖維素食物,鍛鍊身體,增加腸蠕動。對出口處便秘者採取手術療法可取得較好效果。解除便秘,可減少大腸黑變病和大腸新生物的發病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星電視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