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早安遵義

    華人最重視家文化的傳承,雖沒有明文規定,是透過每年每個家庭都要做,潛移默化的進行傳承。過年不管你的家在山南海北,年夜飯,壓歲錢,子時餃子(湯圓)是必不可少的。以前年夜飯前,子時交接,初一清晨都要放鞭炮。還有家家戶戶大掃除,貼福字,春聯,做過年的吃食,這些都是過年的儀式不可缺少的。我覺得子時的餃子,放鞭炮,小輩給老輩子磕頭拜年,老輩子給小輩人壓歲紅包,這是最有過年喜慶與儀式感。這是送走舊歲,迎接新的一年,崩去晦氣,祝福新年,祝福孩子們美好前景。

  • 2 # 邱有笛

    我覺得臘月二十八的開油鍋最具有儀式感,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具有儀式感的有很多,以前最具有儀式感的是放鞭炮,大年三十吃團年飯之前放一掛鞭炮,除夕十二點時放一掛鞭炮,初一早上起床放一掛鞭炮,超強的儀式感,後我所在的城市禁鞭了!除此之外,還有清潔大掃除和貼對聯。但我覺得現在還是臘月二十八老媽開油鍋最具有儀式感,這個時候已經開始緊鑼密鼓的安排春節期間的菜品,大部分的菜要耐放,二次加工時要方便,要招待一波一波的春客,量還要大,那開油鍋的工作就尤為重要了,其中有炸肉丸子,炸藕丸子,炸藕夾,炸酥肉,炸扣肉底面等等,整個過程中我們子女在一旁有幫著切的,剁的,夾餡的,老媽負責往油鍋裡放,掌握鹹淡,掌握火候,儼然一幅總設計師的派頭。起鍋後裝滿了一筐一筐的竹簸箕,緊張而有序。開油鍋以後,後面的工作就輕鬆了很多!覺得從這一天起開始進入正春節的節奏裡!所以這一天最具有儀式感!

  • 3 # 我是條蛇

    臘月的最後一天,當豬頭,豬屁股肉(帶尾巴的那塊),紅公雞煮好後,撈起來放盆裡。然後先敬家中的土地爺,並且還要燒香燭紙錢,然後是敬天,也要燒香燭紙錢,在然後是敬圈裡的豬仙,也是要燒香燭紙錢,當這些程式做完後,才可以切肉來做團年飯。而等團年飯做好擺上桌後,這時必須先每樣菜少挾點起來放一邊,然後全家人才開始吃團年飯。而先前每樣所挾一點的菜,待天黑約八九點鐘時,才帶著香燭紙錢和先前挾的菜,出門去外面隨便找個地方(要乾淨的,就是不能在有人拉過屎的地方),這時才開始祭祖。當然也會順帶燒一份給無後之人(菜飯是一樣的,只是紙錢沒有自家先人多而已)。

  • 4 # 鹿城白楊

    要說過年最有儀式感的,在我的心裡應該是除夕貼春聯和放鞭炮,寄託了人們對下一年的美好向往。

    小時候每年新年,都會買好紅紙,有的家庭還會買綠紙,親自書寫春聯,有些人家是根據自家情況自編的,有些人家是根據萬年曆上的模板謄寫的,記得我家從我小學三年級開始學寫毛筆字開始這項艱苦的任務就落我手上了,然後到大年三十下午用自家白麵粉熬製的漿糊貼春聯,這樣貼出的春聯非常結實,一年都不會掉,大門口貼的是〃出門見喜〃,庭院裡貼的是〃滿園春光〃,屋裡傢俱上會貼個倒置的〃福〃字,就連牛羊圈上都會貼上〃家畜興旺〃,把春聯貼得裡裡外外滿滿當當,但是有家裡老人去世的,需要守喪三年,連著三年不能貼春聯。再一個就是是放鞭炮,我們那除夕晚上年夜飯前要放一掛鞭炮,寓意歡慶團圓,吃完團圓飯關閉庭院大門及屋門前要放那種單個的大炮,我們叫做關門炮,寓意除去過去一年所有的不如意,然後初一的早晨早早起來,放準備好的最大的禮炮,開大門,初一早飯餃子下鍋之前也是要放整掛的鞭炮,這個什麼寓意不太清楚,應該就是圖個吉利吧。放整掛的鞭炮時會把鞭炮掛在一個柴火棍子上會由家裡最小的男孩子挑著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年少了以前那種翹首以盼的心情,現在回想兒時的春節,模糊又清晰。曾經承載全年期盼的春節,幸福團圓的年夜飯,天倫之樂下的春晚,似乎正隨著一年年的遞進而慢慢變淡,越長大越懷念,但是年還是那個年,平淡而吉祥,年年依舊。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的今天,除夕我們更需要要這樣的儀式感,來延續中國的傳統文化!

  • 5 # 陌上丁香開

    過年的時候,家裡每個地方都亮著燈,一起看春晚守歲,沒有守歲就像沒有過年一樣。篝火燒的旺旺的,那時的天氣特別冷,奶奶總是夾走火星,我們就在這火上煮火鍋,零點放鞭炮關門,三四點放鞭炮開門,滿滿的儀式感,特別虔誠。

    爸爸的拿手好菜是火煨豬蹄。農村人自家養的豬,吃的五穀雜糧,那肉別提多香,現在寫起來我還在咽口水。我們在煨豬蹄的鍋裡,放上幾塊年糕,肉香裹著年糕,馬上就被我們瓜分。當然這豬蹄是不能吃的,一定要等到過年,祭拜了祖先才可以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始人怎樣應對合夥人的離開?